立秋、处暑虽然已进入了秋天的序列,但多多少少还笼罩在“秋老虎”的燥热之中。只有白露到来时,才真正有了凉意,才真正感受到了秋天的澄明与静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雾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由于昼夜温差大,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所以叫“白露”。
二十四节气中,白露是最可怜可爱、最美丽晶莹、最具浪漫色彩、最具诗情画意的,就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却勾魂摄魄的冷美人。一个“白”字,一个“露”字,蕴含了多少灵性,多少韵致,多少婉约,多少情感。
“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个宛在水中央的衣带飘风的美丽倩影,隐隐约约,飘飘渺渺,但凡读过《诗经》的,有谁不一咏三叹,心旌摇动?在唐诗宋词中,有关白露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诗圣杜甫一生飘零,白露时节百感交集,渭然长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的诗显得深沉、凝重,露中多悲凉,月下是乡愁。诗仙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白露玉阶,明月清辉,弥漫着一个闺中人的凄清苦绪。诗鬼李贺曾吟咏:“月明白露秋泪滴。”也许,白露就是中秋时节一滴滴饱蘸乡愁的眼泪。还有诗王白居易的“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晚唐著名诗人曹邺的“白露沾碧草,芙蓉落清池”……而一贯豪迈奔放的苏轼,在《赤壁赋》中,椽笔一点,写下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横扫悲凉之气,尽显一代英雄气概。
一场稀疏的秋雨过后,早晨起来,推开一扇秋窗,蓦然发现另一番风景,天空中流动着透明的浅灰色,白云朵朵,在悠闲地飘逸。山,被秋晕染成一片黛色。田野,被秋点厾成七彩。柿子红了,石榴红了,大枣红了,红得像小巧的灯笼。而大片的高粱红了,连绵成燃烧的火焰。扁豆角从架上倒垂下来,丝瓜绽放着嫩黄的花朵。人们衣服上沾着清露,忙着掐谷穗、刨花生、摘棉花、收割玉茭,采撷豆角丝瓜,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
曾经有人说过,露水比月亮更美。想来颇有几分道理。点点滴滴的露水,白中泛着绿色,映照着天上忽闪忽闪的星星,在草尖上滑落,在树叶上滚动,在果实上跳跃,飞吻蓝天,拥抱泥土,亲近人们的衣衫,润泽世间万物,她就是传递幸福与祥和的天使。
长天大地是如此的静美。蟋蟀、秋蝉和那些不知名的虫子浅吟低唱着,似乎正在做一场难舍的谢幕。而葡萄架上滑落的清露,滴答成秋水伊人牵扯不断的相思。
作别《诗经》里的伊人,远离唐诗宋词的境界,忽然想起了现代剧作家曹禺的《日出》。那个剧中的主人公陈白露款款走近我们。曹禺先生给主人公起名“白露”,足见其含义之深。曹禺的“老本家”曹操,用八个字写尽了人间冷暖与生命的短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陈白露短暂的一生,就如朝露之一瞬,毁灭的是一具肉体,留下一段诗意。尽管诗意显得如此的悲怆与凄凉。
白露时节,捡起一片片落叶夹在书本里,那落叶上沾着的一滴滴露珠,连缀成了美丽而醉心的文字,弥漫着清秋的味道,充满了警世的禅意。
人活一世,草长一秋,露存一时。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短暂的人生,努力将自己雕琢成一道最美的风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