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能否沉下心来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做一件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工人能否进阶为“大工匠”。
与倡导专业精神同等重要的,是相适的报偿回馈。技术工人,尤其是“大工匠”,在相关领域付出了巨大心血,他们理应获得地位上的尊重和制度上的保障。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职业工人似乎都遭遇着“傲慢与偏见”。在很多人的意识里,蓝领干的都是苦活儿累活儿,处于市场生态链下游底端;职校都是考不上大学的人的选择,毕业了没什么前途。试想,如果一个熟练技工,一辈子兢兢业业,却只挣得仨瓜俩枣,勉强糊口,又有谁肯成为下一个他?
从制度上保障技有所值,才会有更多人愿意成为“大工匠”。我们时常赞叹瑞士钟表匠的精密,也称道日本产业工人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但要看到,这些高水平技艺的背后都有一套尊重和珍视人工的制度。在德国,工人的薪酬与教授工资相当;在美国,即便是技术含量略低的生活服务,诸如理发、换灯泡、修水管等都所费不菲。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即便到了今天这个时代,机器并不能取代人工,反而是要依赖于技巧更高超的工人。为“大国工匠”描绘出灿烂的现在,激励那些刚入门者、已身在此中者潜心修行,吸引那些尚在门外者有进入的冲动,中国制造才会拥有更绚丽的未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