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些平常心

(2016-09-06 20:07:00)
分类: 散文随笔


    中国古来有“人生四大喜”: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中国文字是奇妙的。这“人生四大喜”,每则后面加两个字,便成了“人生四大悲”:金榜题名时——重名;洞房花烛夜——隔壁;久旱逢甘霖——几滴;他乡遇故知——仇敌。

    不必细究这“人生四大喜”的“后缀”是否“合辙押韵”,引发笔者兴致的,是冰火两重天的境遇。

    什么时候开始,高考成了独木桥?考得好奖励旅游,天上水下,可以疯个天南地北;考不中颜色都是黑的,称“黑六月”。高考成了社会综合症,相当多的“族群”生了高考“病”。

    为了消解“病情”,淡化这“黑色”,近年来,社会各界动了不少脑筋,为“状元及第”降温甚至“重新估价”,在高考及中考后,这些成了平面媒体和各种媒介一个阶段的“主打内容”。

    有引经据典者,伴之“有多少状元能够成才”的诘问。据称,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止科举的1300年间,有案可稽、有名有姓的状元共计552人(有歧义),但真正留名青史者屈指可数。武状元名世者唐代的郭子仪,文状元则属明代的文天祥,再有清朝二三,绝大多数的状元,的确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无闻了。

    有总结现实者,一份《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有点骇人听闻:32年来高考状元全军覆没,竟无一人成才!

    怎么叫成才呢?上述“报告”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中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专家中也难觅状元身影……

    这令人不能不生问,“杰出企业家”如何定义?如象牙塔之顶端的两院院士是成才的唯一标准?不“达标”就代表一事无成么?

    其实,状元及第与名落孙山,看似两极,确是一事之两面。鼓励落榜者尽早走出阴霾,告之“条条道路通罗马”,没必要贬损“科科出状元”。

    固然,在中国社会状元总是一个闪着灵光、令人目眩的词汇。“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闻”,因此,人们希望状元常胜不败,“高考状元”顺理成章变成“职场状元”。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一旦发现状元天太热也想光膀子,路遇美色也频频注目,便非议丛生,甚至愤懑抨击,实在没有什么理由。

    当然,现在对金榜题名的“捧杀”确实成为一个问题,甚至是一个痼疾。但是,笔者发现,在这一问题上又显现出国人的老毛病:往往是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为高考失意者解脱,便炒作状元往往“江郎才尽”,是高分低能的代表……

    细翻上述“报告”可见,大部分状元在各自岗位上也做出了不错的成绩。这,就佐证了笔者的观点,对一直爱学、学习成绩也好的,还应鼓励其冲剌,奋发努力,金榜题名;对不是“那块料”的,也应早早想办法打通父母者的“任督”二脉,减掉加给孩子们的压力,让其按自己兴趣爱好发展,没准东方不亮西方亮,就成了“职场状元”。

    由此思之,高考不是“病”,即使带来“社会病”,亦足可医之。一方面,将高考状元请下神坛,以平常心待之,另一方面,让高考落榜者放松心情,尽早开启自己的选择,社会才能全面长足进步,我们大家方可真正谈谈生活幸福指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为生活做减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