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
(2016-08-27 06:01:44)分类: 散文随笔 |
汉语成语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天衣无缝等;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历史典故,如望梅止渴、四面楚歌等;诗文语句,如学而不厌、舍生取义等;口头俗语,如三长两短、指手画脚等;外来文化,如火中取栗、象牙之塔等。其中,有的是直接引用的,有的是经过改造的。来源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历史典故的成语,则大多数是对故事情节加以概括而成的。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如“铜墙铁壁、山高水长、柳暗花明”,也有非“四字格”的,如“莫须有、迅雷不及掩耳、牛头不对马嘴”。
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结构固定的、现成的语言材料,在交际过程中,不需要临时组合,可完整地反复使用,但不能颠倒词序、随意换词,如“任重道远”不能变为任重路远,“雾里看花”不能说成看花雾里。汉语成语音节数目整齐,结构严谨。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绝大多数是汉语所固有的,有着深远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因此,汉语成语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如“入乡随俗、山高水长”等。
汉语成语和其他语言中的谚语、俗语等有相似之处。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道德诸方面常常在其中得到反映。因此,学习一种语言的成语(谚语、俗语等),对于深入了解该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都会起到积极作用。如俄语成语“雨后蘑菇”与汉语成语“雨后春笋”都是用来指事物的层出不穷,只是俄罗斯人习惯用蘑菇比喻,因为蘑菇在那很常见,而中国人则对春笋情有独钟。
被称为语言活化石的汉语成语,若使用得当,可使言语简洁,增强修辞效果。掌握并正确使用成语,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语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