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相马”杂说
(2016-08-25 15:03:00)分类: 散文随笔 |
韩愈所说的这个伯乐,是春秋时期流落到秦国的相马专家孙阳氏。《吕氏春秋》称“孙阳学相马,所见无非马也,诚乎马也”,他非凡的相马能力帮助秦穆公提升了军队的作战能力,秦国“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为征服六国奠定了基础。为此,孙阳氏专门写了一本《相马经》,认为“马生,足堕地、无毛,行千里。尿举一脚,行千里。阑筋竖者,千里。”然而,从人才观上来说,伯乐只相千里马,显得太过单一。马有千种,各具其功。《韩非子·说林上》记载,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回来时已是冬天,路边景物变化很大,因此迷失了道路。管仲说:“老马识途,可以做我们的向导。”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可见,老马虽不能日行千里,但它们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带领齐军走出困境。《周礼》也把马分成三六九等,有种马、戎马、齐马、道马、田马、驽马,有的配种,有的耕田,有的驮物,各有各的长处与用处,都是好马。显然,真正的相马高手不只是能发现千里马,而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列子》记载了孙阳氏向秦穆公推荐相马接班人九方皋的故事。秦穆公让九方皋去找千里马,三个月后,九方皋报告说找到了,是匹黄色母马。牵来一看,穆公发现是黑色公马,气急败坏地说:“连马的雌雄颜色都分不清,何谈相马?!”于是,伯乐搬出相马经回答道:“得其精而忘其粗。”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不看颜值看内涵,注重观察马的内在本质。后来证明这果真是一匹难得的好马。那么问题来了,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高手,真的雌雄不辨?即使是傻瓜,也能分辨出马的颜色吧?因此,九方皋的回答完全是作秀。若照实回答,九方皋顶多算是另一个伯乐而已,而伯乐推荐了一个会相马的人,也没什么太了不起的。若说得大错特错,就能博眼球,显得与众不同,也为师傅伯乐加分——既会相马,又会相人。俩人故弄玄虚、“不辨玄黄”,也就有了哲理的意味,为世人称道。
《韩非子·说林下》还讲了韩愈没有提到的另一则故事。伯乐开了相马班后,有很多人前来进修,他教自己憎恨的人相千里马,教自己喜欢的人相劣马,对此,世人很费解。其实,伯乐深谙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下里巴人应者云集的学问,“千里之马时一,其利缓;驽马日售,其利急”。千里马难得,一辈子可能也遇不上几匹,鉴定千里马得利慢;劣马每天都能遇到,鉴定劣马得利快。《战国策·燕策》里有个成语叫“一顾之价”,说是马市上有人卖马,一连三天无人光顾。卖马人请来伯乐,到他摊位前转了一圈,“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伯乐是相马大师,对社会的确有巨大价值,让伯乐相马,不失为找到千里马的良法。但是,伯乐也是人,有认识上的局限性,相带路马、育种马、驾车马或许就不是他所长;伯乐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有时也需要炒作自己,才能立得住脚;在熙熙攘攘的社会,伯乐也要像常人一样,很多时候不得不为利益驱使。世人一旦把伯乐权威化,甚至神化,“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不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