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2016-08-25 14:10:24)
分类: 散文随笔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存天理,灭人欲”,不知酿成了多少女子以身殉节的惨剧。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语出《二程全书》:“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大意是寡居的女子改嫁,是失节;男子娶了寡妇,也是一种失节。宁可贫困交加而死,也不能失节。显然,这是对男女双方的约束。

  《二程全书》又言:“大夫以上无再娶礼。”这是对上文的进一步说明,大意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针对士大夫提出的,凡人夫妇并不受此限制。原因书中也说了,“如大夫以上,至诸侯天子,自有嫔妃可以供祀礼,所以不许再娶也”。

  后来,这句话又被朱熹翻出来,在《与陈师中书》一文中,他说:“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可见,他的观点跟程颐一致,用“饿死”与“失节”来鼓励士大夫持节守道,“寡妇改嫁”只是为阐明这个命题所打的比方。文中所说的“节”并非专指妇女的贞节,而是指“知经识理”的士大夫的“气节”,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表达的意思相同。

  程朱提出这一命题有现实针对性,后人应回到现实语境中去理解。两宋与异族的战事频仍,是战是和,一直是朝野各界争论的焦点。朱熹是主战派,称与金人不共戴天,他晚年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悲痛地对弟子说:“某要见复中原,今老矣,不及见矣。”朱熹有一整套的理论学说,说到底,就是为人处世的哲学。在他看来,“失节”重于“饿死”,“气节”重于生命,士大夫就应该有士大夫的骨气,要做民族的脊梁!

  到了明代,程朱理学被奉为正统,但是作为官方思想,“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丰富学术内涵被简单化了,与原意逐渐疏离,针对“大丈夫”的要求却变成了束缚女子的工具。

  新文化运动兴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成众矢之的,在胡适、鲁迅等文化巨擘的批判下,把“节烈”“贞节”观的形成归咎于宋儒,成为被人广泛认同的“常识”。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存天理,灭人欲”,不知酿成了多少女子以身殉节的惨剧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莲若人生
后一篇:三副高寿之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