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领导者的称谓
(2016-08-20 08:52:30)分类: 散文随笔 |
有的人只是爱抠名词儿,不考虑实际内容,或是用名词儿掩盖实际,不愿意道出真相,实际上是蒙人。
民国初期,有个叫孙传芳的军阀曾一语道破了天机。那时候,刚刚推翻了皇权制度,建立起民国政府,于是乎,许多大人物及媒体都反对称各级官员为“父母官”,倡导官员要做人民的“公仆”,连袁世凯也成了“公仆合唱团”里的高音。而那个身为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孙传芳,虽是军阀却大不以为然,说那些争当“人民公仆”的是骗子,是伪君子。他主张要当官就当“父母官”,普天下父母爱自己的子女,都是真心实意的,任劳任怨,不讲任何条件,不计任何回报;而仆人中多数总在算计主人,非拐即偷,好心眼儿的很少。这个大军阀当时的行为可能作恶多端,但是他这句话或许道出了几分真实。
这里涉及事物的名与实,也就是事物的本质。有些东西名字很好听,实际上名不副实,甚至给人带来危害。比如有些台风的名字温文尔雅,听起来让人赏心悦目,实际上台风所到之处,令人惊恐万状,破坏力不亚于战争。所以名字、称谓、牌子,都不是多重要的,重要的是实际内涵,如各国领导人,有的叫总统,有的叫主席,有的叫首相,有的叫国王,这些称谓都不足以说明一个国家的性质与制度,关键还在于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感情及行为。
有的人很在意称谓,倒是往往忽略了实际内容。有人著文批评把地方官员称作“父母官”,也有人对直呼领导人的官衔大惊小怪,甚至反对管领导人叫“官”,说我们的领导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叫“官”就疏远了干群关系。这话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难道会因为有人称焦裕禄为“焦书记”,就冲淡了干群之间的鱼水情了?
话又说回来了,当了官,就以为自己是人民的“父母”了,把老百姓当作“子民”,那是很坏的作风,反对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是不是叫了“公仆”,人民就真的成了主人呢?我看不一定。那些已经揭露出来的贪官污吏,事发前,哪个不是擂胸发誓表示要当好人民的公仆?哪个不是疾恶如仇地反对贪污腐败?他们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上台之初表示,决不给人生留下败笔,其实他们何止是败笔,而是满篇皆错,败了终生。
孟子在《尽心下》中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在《梁惠王章句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只要做到像孙中山说的那样,“国家之本,在于人民”,称谓也就不是个问题了。“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归根结底,在于组成这个国家的人民的价值。说白了就是人民是不是真正当家做主人了?经常听取人民的意见,每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想到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对这样的领导者,或称“公仆”,或称“父母官”,大多数人是不会计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