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虎与人关系

(2016-08-10 12:16:13)
分类: 散文随笔
    近日,八达岭老虎伤人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为此,我们不妨回视历史典章的记载,看看其中有哪些关于虎与人关系的表述。
  老虎到底吃不吃人?《诗经·驺虞》的注释认为,虎不食生物,也就是不吃活着的东西,并说“仁如驺虞(虎),则王道成也”。
  屈原最佩服的楚国一代名相芈子文,差一点成为弃婴,被丢到沼泽地后被一只母虎喂奶才得以存活,被人发现后领回了家。此事从《左传》开始成为传奇般的正史记录。
  据《诚斋杂记》载,杨威少失父,事母至孝,尝与母入山采薪,为虎所逼,自计不能御,于是抱母,且号且行。老虎见杨威是个孝子,就弭耳而去了。更有意思的是,在《诗·小雅·巷伯》中,喂老虎是一种刑罚,但如果连老虎都下不了嘴,就说明这个人坏透了。
  清朝光绪年间出版的小学百科字典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在“虎”条中说,“性不喜杀,饥则迫而伤人”。
  那么,在文学作品和文学家笔下,老虎又有着怎样的形象呢?西晋文学家陆机作诗《猛虎行》,借老虎“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赞美志士洁身自好,不作非礼之事。到唐代,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储光羲以虎饥不食人的奇思妙想入笔,直接描绘虎的勇猛高贵及雄风浩气。
  尚义知恩的虎,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角。《儒林传》记载,光武帝时有个江陵令刘昆,驿道多虎灾,行旅不通,昆为政三年,虎皆负子渡河。原来,刘昆用仁爱之心,奉行德政、减税,关心民众疾苦。如此“真诚爱民”,令老虎都结伴渡过河,到其他地方去了。后来皇帝召见问询,刘昆回答:“这都是碰巧而已。”皇帝身边的大臣嘲笑刘昆的朴质木讷;皇帝却很赞赏,并令史官将此事记录于简册。刘昆以仁爱之心做事感化异类,最终留下一个“虎渡”的典故。
  略晚,汉明帝时期也出现了类似的事。九江郡守宋均任上多虎暴,百姓常设陷阱。宋均认为,残害百姓的官吏比老虎还厉害,教育大家以仁为本,并撤除陷阱。传言老虎受感动,东游渡江而去。这就是“浮江”典故的由来。
  武松打虎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行者武松,也被人们当作英雄。但据《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记载,打虎的武松只是传说,历史上武松打的其实是一个劣迹斑斑、绰号叫蔡虎的恶官。因为他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武松为民除害,结果了他的性命,最后入狱并死于重刑。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并立碑“宋义士武松之墓”。
  随着人口暴增,人与虎的冲突变得激烈了。尤其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某些地区。形成了虎患,有些地方甚至“路断行人”。其中,明朝万历年间,商州虎患,食人无数,有绝丁者。据媒体报道,1957年,川贵交界的雪峰山脚下发生“百虎围村”的骇人听闻事件。1952年,湖南全境还爆发饿虎之灾,连长沙都受到了虎群威胁。
  于是,从古代到近代,史书和文学作品中一直都有政府组织和个人自发的打虎记录。上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湖南各地成立“打虎队”、表彰“打虎英雄”、“灭害模范”。到上世纪60年代,全省共猎杀华南虎647只,占历史猎杀量的88.1%。
  回顾历史上这些虎与人关系的表述,最终还是希望人虎相安,生态健康,社会和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