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读《论语》,大抵十人十味,百人百悟。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的作用非同一般。但《论语》不易读,容易读了,人人都读上半部《论语》治天下,哪还了得!虽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但读《论语》却不是烹小鲜那般简单。
《论语》难读,是因为其语言简洁却万象包容,一句话抵得上千言万语,恰似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最是需要人的感悟。一句话不能只做一句话理解,得胸中有万千景象。此是最难处。
但《论语》也最易读。清人冯班在其《钝吟杂录》中说,“读一句是一句,理会得一分是一分,是易读也”。一沙毕竟一沙,一叶毕竟一叶,烹小鲜中参悟治国理念,从小处即可看出大处来。所以冯班说:“如吾所见,只一二句便终身受用不尽。”不去贪图半部《论语》,平常人,一二句,修身足矣。
儒者、学人,乃至手握《论语》治天下的政治家,对《论语》推崇备至。但这并不能阻挡凡夫俗子对《论语》的另类解读。想起袁枚《随园诗话》中的一则笑话。
话说一个学究对人说:人能行《论语》一句,便是圣人。有一纨绔子弟听了,笑着说:我已力行三句,咋还不是圣人呢?学究问他是哪三句,纨绔子弟回答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狐貉之厚以居”三句。周围的人听了,哄然大笑。
笑话让我忍俊不禁。纨绔子弟不读书,即使读,也要顺着饱暖淫欲的思路读,把《论语》读歪,也就不足为奇了。纨绔子弟做不得圣人,其实大千世界,能有几人做得圣人?我以为,平常人,平常心,感悟一分是一分,力行一句是一句,半部不嫌多,一句不嫌少,心里不存魔障,眼里不揉沙子,自然能把《论语》读出高境界来。
话说得最有意味的还是北宋理学家程颐。他说:“一部《论语》,未读时是这般人,读了只是这般人,便是不曾读一样。”
“此言最恳切。”冯班给予高度评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