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是九本书,后来扩展成系列,就比这个书要多得多,最初的九本书是这样的:《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南宋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大儒朱熹,他最后确立了《四书》《五经》的书目系统,所以南宋以后,尤其元明清的科举考试都是以《四书》《五经》为基本教材的。
按照朱熹的说法,《四书》有一个阅读顺序,他说要先读《大学》,定其规模。就是你进入儒家以后应该学什么,就是规模。这个《大学》现在说法不一致,因为《大学》和《中庸》都是从《礼记》里面抽出来的,特别薄,但是把它列成《四书》之首。很多人认为《大学》从《礼记》里抽出来的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做的,字子思,所以介绍《大学》时说“子思文”就是孔子的孙子写的,孟子是孔子第五代学生。
朱熹说,你要先读《大学》,确定进入儒家的时候你要学多少东西,然后读《论语》(孔子和其弟子集的语录),定其根本,你知道儒家在搞什么。然后再读《孟子》,观其发越,读了《孟子》你知道儒家是怎么发展的。最后读《中庸》,以观古人微妙处,《中庸》也是在《礼记》里抽出来的。儒家的经典都学完了再看《中庸》,把最核心的地方都提炼出来了,然后会发现最微妙的地方在哪里,把儒家就弄通了。孔子的学生曾子及其儿子曾参都是孔子的学派。孔子死后开门办学办的规模最大的就是曾参,所以《论语》这本书有人认为是曾参的学生最后编定的,因为《论语》最后写到了曾参是怎么死的,就说明曾参的学生又补了《论语》最后那部分。所以人们认为《中庸》就是他写的,要提出来,作为人们最后要阅读的书。
而《五经》则成了宋朝以后儒家的经典。《五经》第一部是《周易》,自古被称为群经之首。第二部书叫《尚书》,高尚的尚,实际上含义是上下的上,就是上古文献的集成。第三部是《诗经》,在汉代的时候被立为经典,原来就叫诗,或者叫诗三百,因为有305篇,还有6篇是有目无词的生诗,实际从目上看一共是311篇。第四部叫《礼记》,有的高校已经开《礼记》的课了,《礼记》比较难讲,它又被称为《礼仪》,是战国到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总汇。第五部经典叫《春秋》,是孔子写的鲁国的编年史,现在我们在《五经》里面经常会拿出来的是左氏春秋,据说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写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左传》,这个就成了《春秋》这部书的系列。
南宋的朱熹把这些都做了注,叫《朱熹集注》。我们现在研究《四书》《五经》都要看朱熹做的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