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读书方法
(2016-06-27 14:31:17)分类: 散文随笔 |
|
|||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读书多、快且效果好,却往往因读书未得其法而效果不佳。闲来得空翻翻书,我看到几位先生开出的读书良方,或许能有收效。
胡适先生不仅读书多,而且还爱总结:“读书的方法,据我个人的经验,有两个条件:一、精;二,博。”胡适对宋代大儒朱熹“心到,眼到,口到”的读书“三到”法推崇备至,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增加一项“手到”。 胡适的读书方法立足实用,追求效率。与胡适不同,林语堂先生更看重的是读书之乐。林语堂很欣赏宋朝诗人黄山谷所说的“士三日不读,则其言无味,其容可憎。”并由此推出,“读书可以使人可爱而有味,这便是读书的整个目的。”林语堂认为,读书不应该只为了增长学识,“有味或有兴趣是一切读书的要钥”。他特别反感“苦读”,认为以锥刺股的读书法是一点好处也没有的。“一个有价值的学者是从不知道所谓‘砥磨’或‘苦读’的。他们只是爱书,读书,为了他们自己感到有乐趣。”对于读书的时间和地点,林语堂说:“一有读书的意向,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并展开探讨了宋朝大学者欧阳修的“枕上,马上,厕上”的“三上”读书法。 关于“三上”读书法,周作人先生有一篇散文《入厕读书》,说道:“一个人上厕的时间本来难以一定,但总未必很短,而且这与吃饭不同,无论时间怎么短总觉得这是白费的,想方法要来利用他一下。”“上厕时看点书还是可以的。书也无需分好经史子集,随便看看都成。我有一个常例,便是不拿善本和难懂的书法,据我的经验,看随笔一类最好。”梁实秋先生则如是说:“不管香不香,开卷总是有益。”鲁迅、朱自清、郁达夫等几位先生也都有“抓紧时间多看书”的类似话语。最有趣的是梁遇春,梁先生说自己是懒惰汉,懒惰想头之一就是“春朝一刻值千金”,赖床迟起是一门艺术,而其实梁先生躺在床上时,要么在看书,要么在思考,他的赖床法是他独特的读书方法。 先生开出读书方,未必就“包治百病”。但不管哪种读书方法,共同点都是“热爱读书”。我们大家在读书的过程中,一定也有最合适自己的读书方法,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一边读一边玩一边学一边想,不亦快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