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
(2016-04-09 22:15:14)分类: 知识窗 |
三月的主要节日有上巳节、寒食节等。三月的节气为清明、谷雨,后来寒食节也并入清明,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清明节。
中国人对月、日为同一数字的日子情有独钟,认为象征着吉祥,如正月初一、二月初二、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等。同样,三月初三也被我们的祖先设立为重要的节日。
最早三月初三还不是节日时,人们把三月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汉代,这天被定为“上巳节”。到了上巳这天,人们都来到河边,接受春天的阳气,洗净一冬积留的尘垢,以达到除灾去病的目的,这种活动叫做“祓禊”。后来,又增加了临水宴客、郊游踏青等内容。
由于每年的三月上巳日都不固定,后来为了好记,也为图个月、日数字重叠的吉祥,魏晋以后便把上巳节固定在三月初三。从此上巳节又称“三月三”“三月节”,沿袭下来。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在“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与名流们在兰亭聚会乘兴所作的。
另外,神话和传统还给三月三附会上许多名人的生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诞辰日、道教真武大帝的诞辰日、王母娘娘的生日等。现在仍有三月三举办蟠桃宫庙会的习俗。
古代把冬至后的第105天也定为节日,称“寒食节”。到了这一天,全国城乡禁止烟火,家家只吃冷食。这是传统节日中惟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逐渐又增加了祭扫、踏青等内容。
清明节一般都落在寒食节后的一两天,因为两节挨得太近,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被合而为一,都归到清明这一天,原寒食节的种种活动也都成了清明节的了,从此清明节也叫“寒食节”。现代,清明节已成为中国法定假日。
此外,由于荠菜的谐音是“聚财”,因而更赢得了老百姓的心。按照民俗,三月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保佑,将新鲜荠菜洗干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让全家享用。这样一来,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
至今还记得,在绿油油的田野里,挎着小竹筐,和小姐妹比赛似的挑荠菜,回到家一股脑地倒给母亲,那份稚气的骄傲常让人忍俊不禁。母亲只能笑着从一大把乱七八糟的野草里挑出个别荠菜,还不能批评,批评了下次就不再“出工”。那画面,因为温情而格外动人。
而在广西壮乡等地,三月三则要办歌墟。那一天,到处都是歌的海洋。侗族则在这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