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贤拒礼说起
(2016-02-17 23:30:14)分类: 散文随笔 |
民族英雄于谦是明代重臣,一生清廉,功绩显赫,官至兵部右侍郎及赣、豫、晋巡抚。当时太监王振得势,众臣无不献金求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却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不送金银财宝也得送点土产呀”,他不以为然,写诗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他过六十大寿,嘱家人概不收礼。英宗皇帝念其政绩,派太监送来一只黄金座钟,于谦将太监拒之门外。某乡贤送来一盆万年青,于却欣然接受并赋诗曰:“一盆万年情义深,肝胆相照万民情。于某留作万年镜,为官当学万年青。”《明史》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古贤清廉故事多矣,正所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但毕竟大气候难挡,送礼行贿之风在当时已是大势所趋,明人周晖在《金陵琐事》中描述除夕见闻:只见中城兵马司衙门前聚集浩浩荡荡队伍,每人手捧礼盒,竟使道路堵塞……这种情景何啻南京一地,举国亦然也!
清康熙年间,为整肃春节时官吏贪腐现象,朝廷痛下禁令,在大小官员门前张贴如下公约:“同朝僚友,夙夜在公,焉有余闲,应酬往返?自今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岁元旦始,不贺岁,不祝寿,不拜客,有蒙赐顾者,概不接帖,不登门簿,亦不答拜。至于四方亲友,或谒进,或游学,或觅馆来京枉顾者,亦概不接帖,不登门簿,不敢答拜,统希原谅。”此“公约”初衷不错,但因积重难返、监督不力和体制制约,送礼受贿的顽疾仍然如故。
可恨的是,旧时的恶行沉渣再起,多年来礼品的含金量也水涨船高,春节更成某些官员大捞一把的“良辰吉日”。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中央年年猛敲警钟,将“年关”作为反腐倡廉的重要战场,坚决查处元旦春节期间送礼受贿等不正之风,启动双节期间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公款送礼等问题监督举报窗口,不时曝光违反规定者名单,使“打虎拍蝇”没有禁区、不留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