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要与时俱进
(2016-02-14 23:45:10)分类: 诗词天地 |
近年来诗社和诗人微信圈如雨后春笋,读久发现,民间诗歌写作和探讨中,常常被空旷的玄和板结的酸所绑架。这是误人子弟的两个诗歌倾向,当引起警惕。
“空旷的玄”,是指自由诗创作中,很多人一味追求空灵感,说得神乎其神,玄而又玄,好像越空灵越玄乎就越有水平。于是,摸不着边的渐渐远离了;“钻牛角尖”的则自己制作玄学标准,自以为小众化精英化欧美化了,渐渐完全脱离中国诗歌传统,成了晦涩难懂的“诗”。
新诗创作的难点在哪里?如果拿流传甚广的唐诗宋词直译成自由诗,很多耳熟能详的经典诗篇就变得清淡无味,回到老路又不甘心,怎么办?近一百年来的新诗探索,出现过各类流派和诗歌学说,自由诗也渐渐成了诗坛主流,在肯定寻找新意和亮点、体现艺术和美学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匪夷所思的现象——既看不见传统的文化脉络,又没有中西结合的新奇精妙意境,一味的“陌生”成了晦涩,一味的“空灵”变得迷幻,也让诗歌在当下渐渐地失去了艺术魅力和受众基础。
只有灵魂与艺术融合成的诗性与诗意,才是自由诗“曲高和不寡”的不二法门。
“板结的酸”,呈现为顽固不化却又故弄高深,尤其在传统诗词写作中,一味地讲究平仄,甚至要求必须平水韵、五声法,逢人就“究平仄”,“这个违反平水韵了”,“那个有了去声更美”,等等,唯独不提意境和思想,甚至宁可牺牲意境也要严格平仄。
当前格律诗或类格律诗创作也有点热闹起来,在民间诗社中不乏专写古诗词的诗人,虽然对于格律规矩,多数作者不甚了了,但诗如百货自有百客,青菜萝卜各有喜好,一味强求平仄格律,有失偏颇。格律诗有格律诗的优美,随着语言文字的进步,新词新句不断翻新,格律诗也应与时俱进,要有真情实感,体现时代,继承中求发展,如果缺乏思想灵魂、不能服从心象、缺乏创意和真诚的表达,再好的平仄韵律也会落入平庸。
诗,有形式美但不能唯形式美,内在的美、韵意的美是首位,韵律要为意境服务,就我们熟悉的唐诗宋词,破律的少吗?近如鲁迅郁达夫等文坛大家诗词,又何以例外?一味苛求平仄完美,忽视思想意境,就显得有点迂腐酸气。所谓好诗,应当具备精炼流畅,境像别致,情真意善,耐读提神。这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在诗歌艺术中,对任何表现手法都不可以过分“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