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结与“仁”

(2016-02-11 10:33:04)
分类: 散文随笔
    中国结是家庭、单位节庆时不可或缺的吉祥装饰品, 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符号。可以说, 中国结代表了中国的民族精神——团结、友爱、善良、平等、亲情、互尊、共存、融洽、和谐。
  那么,中国结来源于何物?是来源于中国古老“结绳记事”的交往习惯?还是来源于“结绳织网”渔猎风俗?或者是来源于男耕女织的纺织技艺?从具体形态和精神层面来看,我认为,中国结来源于“仁”字。关于甲骨文有无“仁”字的问题,在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但是,老一辈学者曾发现了“仁”字的原形字“仌(音同‘冰’)”和“夾”。我发现“化”“乘”诸字形也是“仁”字的原形字。它们表示男女二人靠背而卧、抵足而眠,寓意阴阳和谐。
  看看古代的艺术作品,你就会明白,中国结象征着乾坤和谐、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生命历程——一个结,既是男女,又是父母,是兄弟,又是子孙。一个人,由于获得了人的环境,不断抛弃了源于自然界的野蛮和粗鄙,从而使自己成为异于禽兽的具有人类尊严和人格价值的社会之人。
  “仁”,标志着人的类概念的形成。在“仁”的环境下,一切有别于动物的个体自然人,都失去了其后天经历所造成的种种差异,获得了在人的群体中生存的平等而普遍的价值。因为你和我都是同样的人,彼此都应当以人相待。
  “仁”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观念,起源于远古的风俗、礼仪、禁忌,进而演变成古老的行为规范——“同姓不婚”。试想母系氏族时代,因为实行严格的族外婚,一个氏族的男青年们都“嫁”到周围的氏族,在那里安家立业,他们的男性后代又都“嫁”到更远的氏族,于是就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
  春秋时期,伴随着周王朝的衰落,诸侯分立,政权下移,平民登上政治舞台。在思想学术领域,神学思想进一步动摇,宗法礼治思想失去统治地位。原来作为评判人民行为是非善恶的“礼也”“非礼也”已经失去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伴随着人们的思考和选择,“仁”作为一个新名词正式诞生了。
   “仁”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观,天然地远离鬼神,既重视人们内心修养,又重视人们社会实践;“仁”作为现实生活的宗旨,既重视血缘亲族之爱,又重视超血缘的个体自然人之间的对等联系;“仁”作为一种最高道德,既诉诸谦谦君子,又涵盖寻常百姓;“仁”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既关注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又关注人的心性良知。孔子之“仁”的基本精神是“爱人”,“爱人”的本质内容则是“忠恕”。“忠恕”无论从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孝慈”,“忠恕”是陌生人群的道德,同时也是个体自然人的圣经。
  作为中国法律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重要的哲学观念,“仁”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包括政治法律实践施以极大影响,而且对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身即包含文化的复兴,“仁”的普世内涵应当且能够成为重塑中华民族道德情操的精神寄托。
  “仁”不仅属于儒家,不仅属于中国, 还属于人类。《世界人权宣言》即吸收了“仁”的观念,由于在国际语言中找不到与“仁”相对应的词,“仁”被翻译为“良心”。世界宗教大会通过的《全球伦理宣言》确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类普适的“道德金律”。
  可以说,“仁”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宝贵精神财产。仁是博爱精神,仁是人的群体,仁是理性世界。大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仇怨使人偏执,宽容使人伟岸。“仁”是前置性道德——你希望他人如何待你,你就首先应当如何待人。我相信,中国的“仁”与世界其他宗教教义一样,具有净化人类内心世界的力量。“仁”的境界与理想和人类共同价值观可以并行不悖、携手同行。

中国结与“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谈制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