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博”与“精”
(2016-02-04 16:12:02)分类: 散文随笔 |
在谈如何“精”时,胡适提出了著名的“四到”法。宋代朱熹提出过“读书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而胡适在这“三到”之外,增了一个“手到”。何谓“手到”?胡适说,“就是要劳动劳动你的贵手。读书单靠眼到,口到,心到,还不够的;必须还得自己动动手,才有所得”。比如说,查阅工具书,翻看参考书,做读书札记等等,都是“手到”。他说“发表是吸收的利器;手到是心到的法门”,这里说的“发表”,不是特指文章在报刊发表,而是说把自己接受的思想和知识,经过整理、思考,用文字表达出来。
在谈到如何“博”的时候,胡适说“什么书都要读,就是博”。为什么一定要“博”呢?“博”与“精”难道不矛盾?紧接着,他指出读书一定要“博”的两大原因。一是“为预备参考资料计,不可不博”;二是“为做一个有用的人计,也不可不博”。总之要无书不读,如果只读一种书,“则不足以知其书”。他的意思是说,读者本身的知识层面要丰富而多元,否则很容易读了一点书便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无法再进步了。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半罐水,响叮当”,或者“拿起半截就开跑”。
最后,胡适总结说:“我们理想中的读书人是又精又博,像金字塔那样。又大,又高,又尖,所以我说:‘为学当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那么,“精”和“博”要到什么程度呢?胡适明确指出:“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惟他独尊,无人能及。”应当说,普通读者恐怕达不到这么高的标准与境地,但一旦树立了这种博大精深兼备的读书目标,普通读者向专业读者转变,乃至走向学者、专家就是有可能的了。可以这么理解,博大是横向的阅读,精深是纵向的阅读,二者相交的坐标点,即是读者的知识水准。应当说,胡适的这个读书坐标系,早在九十多年前即已敲定,如今读者们做得如何,可以自己测量,自己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