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达到了勇者无惧的境界

分类: 老年天地 |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创制人之一,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倡导者,当代中国语言文字学界的旗帜性人物。因知识渊博,周有光有“百科全书”之称。
49岁时,周有光乐呵呵地扔下经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这一方向的改变与新中国诞生时的国情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的最初几年,56个民族有数十种方言,且不识字者众多。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没有统一、规范的文字体系,其现代化进程显然是不可想象的。
1955年10月,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邀请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不久,原来主攻金融经济方向的周有光,从上海调往北京,开始了他以语言学家身份的研究之路。
据周有光回忆,在20世纪50年代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时,众人热情高涨,广泛征求意见、深入研究,一干就是三年。
1956年,国务院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决议,同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这背后,周有光的贡献不可谓不大。
1979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波兰华沙召开文献技术会议。周有光在会上代表中国发言,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国际投票,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7098)。
在周有光的晚年,乃至年过百岁之后,这位老人仍然没有停止思考。85岁高龄退休的他,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文章。文化批评家解玺璋这样评价:“他达到了勇者无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