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适草书(书法)

分类: 老年天地 |
|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res/2016-01/03/08/rmrb2016010308p11_b.jpg |
|
书画市场降温,展览、评奖减量提质,社会环境越来越好,书法家的身份、书法家的责任理应更加明确。这种明确,蕴含着对时代的担当、对人民的责任。就像今年的“启功艺术回顾展”“高二适遗墨展”等引起观展热潮,从一个侧面显现出,在书法创作兴盛的当下,社会对书法家有着更大的期待——书法要让人能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文化的滋养。书法艺术小则怡情、大则化人,真正的书法家所耕耘的,便是这样一种境界。
书法,虽然以点画示人,但它不仅仅是视觉艺术,不但包蕴着特有的民族文化基因,更积淀着中华文化的价值观。所以,书法的推陈出新,不能一味地以“新”为目的,更不能一味地卖弄技法和观念,否则很容易变成“无根的浮萍”,陷入“永远在希图摆脱束缚,又永远在寻求新的束缚”的状态。就像当下出现的概念性书法,借鉴西方观念进行的创新尝试,只能说很“新”,但不能说很“好”,因为如果经不住时间的淘洗,最终只能是昙花一现。历史证明,书法的推陈出新,必定要从文化的根基上自发地生长出来,只有深深扎根于丰厚的文化土壤,它才能不受外在形式的干扰,精神得以自然显现。有了精气神,书法也就有了持续打动观者的充沛艺术灵性。
宋代爆发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书家是米芾。大器晚成的林散之,75岁始书名初震。虽然出名常常存在很多偶然性,但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正因为前数十年孤灯下的苦读与钻研,才有了其后来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
今天,艺术的厚积薄发同样需要创作者经得住各种诱惑,并长期沉潜、修炼。值得欣慰的是,当下仍有一批真正的书法家,在年复一年地默默做着功课。这些功课或许貌似简单而平常,或许貌似日日重复、年年相同,但实则不同——艺术的精进常常就在这种日复一日的积累中。当众多所谓的“书法家”热衷表演之时,这些书家如老僧修炼般地沉潜,虽一时不为外人所知,但却是中国书法的希望,人们寄希望于这些书家改变书坛“有‘高原’缺‘高峰’”的现状,书写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笔墨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