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托关系成了人们的惯性
(2015-10-13 07:26:10)分类: 散文随笔 |
遇事求人、托关系,几乎成了人们的惯性思维。是人们心甘情愿、乐此不疲吗?非也。分析目前的社会状况,我认为,除了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社会资源短缺,“僧多粥少”,不争不抢不求人就没你的份儿。我国人口众多,遇事就求人,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僧多粥少”。学生多,好学校少;病人多,好医院、好医生少;就业的多,岗位少;想当官的多,职位少;想挣高工资的多,钱少。这一多一少,就催生出“求”与“被求”。
践踏规则的成本低,“求”与“被求”都有好处得。三兄六弟、七姑八姨、同学老乡、熟人圈子等等都要关照,这是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留给我们的“遗产”。再加上我们至今还没有真正跨入法治社会,各种法律、法规、政策、规则不仅缺乏刚性,而且不健全、不完善,还存有漏洞。更何况,规则在许多地方都能低成本地被变通、架空或扭曲。低成本、不担责,且求人和被求者都能得到好处,何乐不为?
占便宜、占上风、享特权的心态重,遇事就想投机钻营。明明大大方方、堂堂正正摆在桌面按正常渠道和正规程序就能办的事,在占便宜占上风享特权心态的促使下,一遇事就千方百计找熟人、托关系,投机钻营走捷径占先机。
掌握公权和资源的单位或个人,正气压不住邪风,众人遇事被迫走歪门邪道。没有人天生会求人、愿求人,之所以遇事求人,是因为权力和资源过于集中又过于垄断。“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鸡蛋过手轻三分”……面对这些怪异现象,许多靠社会制度或法律、按程序本来该办的事却办不成,只好找门路求人。
职业道德失范,社会公信力减弱,遇事不跑不送心里不踏实。“半小时能办的拖一天、一天能办的拖仨月”,这些现象充斥社会,使公信力减弱、人与人之间信任度降低。人人既杯弓蛇影、自相惊扰,又互不信任、相互提防。这样的大环境,让人抱着“礼多不伤人”的思维定式,遇事就连跑带送,不跑不送心里就不踏实。
“打腰”“有人”路路通,耍牌摆谱显威风。社会上就有这么一号人,自认为认识人多是一种能力,将“走后门”甚至违法违纪办事视为有本事、有能耐,也不管求的人管不管用、需不需要求人,遇事就是“咱有人”“我给谁谁打个招呼”。有时也许根本办不了什么事,只不过想显显能耐、摆摆威风。
好面子爱虚荣怕得罪人,不会婉拒违心应承。我们中华民族血缘、地域情结重,几乎没有谁能跳出人情、面子的“圈子”,遇到困难大家都会下意识地用“圈子”来解决。“圈子”里的人若求而不助,还往往会被斥为“没人情味”。今天别人帮了我,明天对方有事求到自己,若不答应就显得不近人情。“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意识根深蒂固,凡事托关系、找熟人,久而久之关系怪圈就形成了。人人都处在一个看不见的关系网中,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