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月亮的怀想

(2015-09-27 22:36:28)
标签:

陈继儒

月亮

白居易

中秋

文人画

分类: 散文随笔

   又至中秋,溽暑退去,凉意点点,积蓄一个季节的蝉声渐渐隐去,“秋令人悲,又能令人思”,怀想的日子开始了。

  八月十五的月夜,时间深处的书画家们在做什么呢?一定是写字、画画、作诗;望月、畅谈、饮酒……月亮是“中秋节”的关键词,这一天的诗、书、画,应该与月亮的关系最为紧密。白居易的七律《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在眼前映现,那是关于月亮的吟唱,平平淡淡的诗句,实实在在的感受,契合心境——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望着中秋的月,读着白居易的诗,探视人生的窗口似乎多了一扇。我仿佛看见了在湓亭望月的白居易。四周的地面撒着薄雪一样的月光,湓亭边长着一棵年轻的合欢树,沉默着,不愿打扰沉思的诗人。白居易微闭着双眼,抬头向月。“曲江池畔”与“湓浦沙头”两个场景,处于不同的时空,诗人都经历了。他从西北辗转东南,昨日之风无人会,今夜清光却似往年,宿命的感慨,为中秋的月添了寒凉的一笔。

  白居易晚年研习佛经,存世的墨迹中有《楞严经册》等抄写经卷之作,笔法丰富内敛、凝练稳重,体现出了澄明的审美心境。宋徽宗《宣和书谱》曾评价其书法:“观其书丰年、洛下两帖,与夫杂诗,笔势翩翩,大抵唐人作字无有不工者。如居易以文章名世,至于字画不失书家法度,作行书妙处,与时名流相后先,盖胸中渊著,流出笔下,便过人数等,观之者亦想见其风概云。”常人无缘见到白居易的墨迹,但在中秋月的吟唱中,或许也可以想见其笔下的“学问文章之气”。

  中秋节,对于中国的文人来说有着太多特殊的含义。诗人、书画家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为我们描述了在这一天婉转的心路历程——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是的,这一天心思太多,无论是阖家团圆,还是望乡、思念亲人、惦记友朋,都会使情感变得丰富,于是,就想写诗,就想写字,就想画画了。过去的书画家是文墨兼优的,画画,题写的跋语,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独白。因此,回眸古贤笔端的中秋,总觉得沉甸甸,难以忘怀。

  一位当代诗人说过:月亮是中秋节长在天空的眼睛。的确,写月、画月,是中国传统文人中秋节的规定动作。写月,写的是月影;画月,画的是真情。正如王建的七绝《十五夜望月》所言——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之月具有多重性的意象,但是,怀想、思念、祝福的意象应该排在第一位。被乾隆皇帝视为“三希”之一的王献之《中秋帖》,尽管是否为其所作争议不断,文辞也难说清,不过寥寥可数的22个字——“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的字句,依稀可感的还是惦念。怀想、思念、祝福的最好结果就是团聚。以月亮圆圆的形状,作为亲人、朋友团聚的象征,第一位的实践者想象峭卓,才华横溢,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文人笔触,轻轻移动,就会与月亮相逢。《红楼梦》写香菱学诗,也是从咏月开始——月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香菱是林黛玉的学生,但是初学写诗,难免浅薄。诗拿给大家看,宝钗即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林黛玉则说: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当香菱写出第三首咏月诗,大家才看到了她真正的诗才——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诗言志,要说实话的。这首诗的第一句“精华欲掩料应难”,意指浓雾掩盖不住皎洁的月光,暗示小妾香菱会出人头地的,咏月,其实是在咏人。最后两句写到嫦娥偷食长生不老药,迫不得已飞登月亮,与情投意合的后羿永远分别,香菱这一问,问出人生忧伤了。因此,这首诗被大家评为“新奇而有意趣”。

  中国的诗书画向来不分家。月亮常常成为这三种不同的体裁描写吟诵的核心。原因并不复杂——月亮之于人类有着休戚与共的生存关联,同时,高悬夜空的月亮和那道冷然的清辉,给人无尽的想象和永恒的审美。因此,她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是善与美的体现。中国书画家取材月亮,着重点就在此处。

  明嘉靖、万历年间的江南文人陈继儒对月亮也格外在意,他的《小窗幽记》一定是对着月亮写的。幽记时刻,月辉从窗口流入书斋,提笔作文,间歇时当然要向窗外眺望沉思,或许月亮不在窗口高悬,他会把笔撂在砚台的边上,走到庭院观月,同时,也让月亮看到自己。《小窗幽记》中的一段话勾勒出一个迷人的画面——抱影寒窗,霜夜不寐,徘徊松竹下。四山月白露坠,冰柯相与,咏李白《静夜思》,便觉冷然寒风。就寝复坐蒲团,从松端看月,煮茗佐谈,竟此夜乐。

  寥寥几笔,陈继儒勾勒出一幅山水画。“抱影”“寒窗”“霜夜”“松竹”“白露”“蒲团”“看月”“煮茗”,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岂不是八月十五独有的题材?陈继儒一些这般情境的山水画,也许正作于月圆时刻。

  难怪陈继儒有勇气称病辞官,有这般情调,就有能力拒绝一些诱惑。他隐居小昆山之南,为同乡名人陆机、陆云修建祠堂,乞取四海名花,植于门前。也是有月的晚上,陈继儒在祠堂前的花园中,诗意融融地说:我贫,以此娱二先生。花幽语秀,我们还有什么可说。在“东佘山居”的陈继儒,作文吟诗,写字画画。他画梅,也画山水。他的梅影常有月影,他的山水必有月辉。关于画中的月亮,他有独见: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风者,不能绘其声;绘人者,不能绘其情。

  “绘月者,不能绘其明”,那绘什么?是绘风骨,绘精神。陈继儒的画可以做文人画观之,因为陈继儒的画上达月神,下触人心,梅花与山水,缠绕了太多的生命情愫,怎能不让人心动。关于文人画,陈师曾讲得明白:“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这是关于文人画的一家之言,也是颇具分量的一家之言。

  月亮的怀想,无法讲完,更难说清,如陈继儒所说——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显然,中秋节对于书画家而言,是圣洁的一天。这一天,月亮集合起来的不仅仅是世俗的美好,还有诗意的寄托、人格的提升。

  显然,有月的画卷,是多情的画卷,也是意境丰盈的画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中秋食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