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是中秋的符号
(2015-09-25 08:48:21)
标签:
月饼中秋中秋节家乡低糖 |
分类: 散文随笔 |
中秋节离不开月饼这一元素,月饼是中秋的一大符号。
月饼,本是一种美味的面饼,随时可以做,随时可以吃,为何非要盯着中秋节来加工、买卖,享其美味?为何要称之为月饼?这些问题,专家们尽可以充分探讨。在百姓看来,它有圆的外形,与中秋之月的外形契合,寄寓团圆、美满之意,这也正是中秋节的主题;它以面、糖、油、肉、蛋等为原料,总体味道或甜或咸,既体现当下生活的殷实,也寄托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可以说,中秋的节日氛围首先是由月饼的加工和买卖烘托出来的。从城市到乡村,商家早早就开始推销月饼,月饼总是被摆在显眼位置,这些情景被电视、报纸报道,提醒人们中秋节就要到了。过去,家乡的人们要自带面、油、糖等原料,请人家打月饼。现在怎样了?家乡的朋友说,今年自己打月饼的人还是很多,县城里大大小小的月饼加工铺子,中秋节前一个月就忙开了。
月饼是亲情友情的纽带。买月饼也好,打月饼也罢,真正吃进自个儿肚里的月饼并不多。近年来人们注意饮食健康,讲究低油、低糖、低盐、低脂,许多人不敢放开肚皮吃月饼。但是,过中秋不能没有月饼,不但自家要吃,还要送给亲戚朋友,老例还在,老礼还讲。朋友说,他家打了100多个月饼,大部分送出去了。你送我送,亲朋走动,月饼旅行,亲情交流,可谓中秋一乐。
月饼寄托着游子的乡思。远离家乡的人,无论身居何处,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中秋盼团圆。思亲的一种表现,就是想吃家乡的月饼。当今时代,商品大流通,网购大发展,什么味道的月饼都能买到。可是口味是从小养成的,家乡的味道总是令人难忘。家乡的月饼,即使包装很简单,卖相不好看,也挡不住游子的馋。
月饼也见证时代的变化。老家人自己打月饼,过去用的是烧块煤的大火炉大铁鏊,现在用上了电烤炉;过去的月饼模子,得用力才能把月饼磕出来,现在的气压模子省时省力,这是制作工艺的变化。过去人们爱吃油大、糖多的月饼,现在低糖、无糖的月饼受青睐,这是消费观念的变化。前些年,月饼卖天价,一些单位用公款买月饼,某些商家趁机在月饼中偷工减料,大搞过度包装、搭卖其他贵重物品,这两年中央狠刹歪风邪气,出台“八项规定”,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大为好转,月饼价格亲民了,质量提高了,老百姓伸出了大拇指。
月饼的意蕴,越品越有味。中秋佳节吃月饼,这一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怎么能丢得了呢?
链接:中秋节俗
月亮:赏月拜月
上古时期,祭月是皇家的祭祀仪式。到了隋唐以后,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赏月拜月,男性期望“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性盼着“貌似嫦娥,圆如洁月”,有美满姻缘。在古人意识里,月亮给人以阴柔感,所以女性与月亮的联系更为紧密。明清以后,拜月、赏月渐渐成为老百姓普遍遵循的中秋节仪式;祈盼家庭团圆也成为中秋节的核心内涵。
月饼:寓意团圆
月饼是中秋节的特有食品。《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月饼寓意美好团圆,连月饼馅也有讲究。比如五仁口味寓意五子登科、五福临门,莲蓉口味则表示连年有余、荣华富贵。
燃灯:祈盼平安
玩花灯是中秋节的一种游戏活动。与元宵节的大型灯会不同,中秋节的活动主要是在家庭、儿童中进行。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搭成;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在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都有砌宝塔灯的习俗。这些燃烧塔灯或闹宝塔的民俗,都有着祈求生活平安的意义。
观潮:中秋盛事
在浙江一带,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中就有详尽的记载。古时杭州观潮,以凤凰山、江干一带为最佳处。后因地理位置的变迁,从明代起海宁盐官成为了观潮第一胜地,亦称“海宁观潮”。时至今日,钱塘观潮是浙江省中秋节最具特色的观光据点。“钱江秋涛”闻名国内外,早在唐宋就已盛行。观潮之日,尤其在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几天,远眺钱塘江出海的喇叭口,潮汐形成汹涌的浪涛,犹如万马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