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秋高气爽昼夜平分
(2015-09-22 04:44:54)
标签:
秋分兔儿爷中秋节节气水果 |
分类: 知识窗 |
八月中气秋分,一般在公历9月22日前后,古语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各地(两极除外)都是昼夜平分。今年秋分交节时刻为9月23日16时21分。
秋分节气,不但北方,连南方大部分地区也开始进入秋天,暑热迅速消退。所谓“阴阳相半也,”是指秋分时节天地之气阴盛阳衰,正到势均力敌的程度。与繁茂的夏季比起来,这时花木凋零、草枯叶落,人的情绪也容易产生凄凉、抑郁之感。这种“秋季抑郁症”心态最典型的代表,是战国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
其实,从正面看,秋分时节云量减少,景物鲜明,也即诗人赞美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抬头碧空万里,出外凉风习习,人称“秋高气爽”,而且丹桂飘香,蟹肥菊黄,正是游赏、品尝美食的好机会。所以,人的内心如果没有“悲哉秋之为气”念头的话,秋分其实是美好宜人的时节。
元稹的《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
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
首句指从音律上说,八月属于“南吕”。“雷收”句,源自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天地阳气过盛引起的,秋分后阳气衰落,所以不打雷了);二候蛰虫坯户(冬眠的动物做茧、封窝门);三候水始涸(河流进入枯水期)”。“寒暑合均平”,指秋分是从暑到寒的盛衰转折点,不但昼夜平分,而且气温处于全年平均值的日子。最后二句则有“悲哉秋之为气”的意味。
秋分是秋季的中点,所以总和中秋节挨得很近,比如今年的中秋节是9月27日,与秋分只差4天。有时两节赶在同一天,诗人就会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写,如宋末画家杨公远的《癸未中秋》:“凉入郊墟暑渐微,奈何节序暗推移。景逢三五秋分夜,光异寻常月满时。”
华北地区的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说明秋分节气是播种冬小麦的最佳时节。而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则正忙于晚稻的收割。秋分之后,北方冷气团势力渐增,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会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这就是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秋分到了,意味着深秋来临,和夏天里的仲夏是一种相同的气候象征。这时候是秋天最好的时候,不冷不热,凉爽宜人,即便人们常说是“一场秋雨一场寒”,那秋雨再凉,也是爽快的。在北京,这是一年四季最好的季节,秋高气爽,阳光明亮,却不再灼人。有歌在唱:“那段盛夏灿烂的过,长过一声:叶落……”叶落了,也是金黄色的,绛红色的,可以作为书签,夹在季节的记忆里。
在北京,这时候是水果上市的时候,即便在以往交通不发达的日子里,没有南方水果,北京自己的水果品种也已经不少。《北平风物类征》引《春明采风志》中,就记载有“雅尔梨、沙果梨、白梨、水梨、苹果、林擒、沙果、槟子、秋果、海棠、欧李、青柿、鲜枣、葡萄、晚桃、桃奴。又有带枝毛豆、果藕、红黄鸡冠花、西瓜。”这些水果中,有的现在已经见不到了,比如林擒果,如今到哪儿能买到?
这时候,北京城大街上会应时应令摆出许多大小摊子,专门卖水果,叫做“临节果摊儿”。当然,最集中也最热闹的,当属前门外的果子市。这是一条小街,北起鲜鱼口,南至珠市口,不过长一里地,却是果摊儿鳞次栉比,批发兼零售,如同现今西红门外的新发地。《都门记略》一书中说:“果子市在前门东……列灯火如昼,出诸果陈列,充溢一市。”
这时候,北京大街上还有一景,便是卖糖炒栗子的。《都门琐记》里说:“每将晚,则出巨锅,临街以糖炒之。”《燕京杂记》里说:“每日落上灯时,市上炒栗,火光相接,然必营灶门外,致碍车马。”那是清末民初时的情景了,巨锅临街而火光相接,乃至妨碍交通,想必很是壮观。而且,一街栗子飘香,是这时节最热烈而浓郁的香气,盖过了这时节的桂花香味扑鼻。
在老北京,这时候,大街上另有一景,是卖兔儿爷的。这种兔儿爷是用黄土加水和泥做成的,烧干之后,涂上颜色,大小不一,造型不一,有的骑马,有的骑虎,有的穿着戏装,扎着靠旗,摞成小山一样,堆放在摊子上卖,有竹枝词说“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争摆兔儿山。”这里说的佳节,是指中秋节,秋分节气是紧紧挨着中秋节的。今年更是如此,秋分过后4天,便是中秋节。在以前的日子里,这时节不仅是月饼上市的时候,更是少不了兔儿爷列阵的。这是属于我们中国的民间神话传说,是月宫里和嫦娥、吴刚、桂花树四位一体的捣药的玉兔,大小也是一尊神仙,是要请回家供奉的呢。
如今的北京,这时节水果琳琅满目的情景依然还在;虽然不再是巨锅临街火光相接,已经改成电火炉,但糖炒栗子香飘满街的情景依然还在。只是,兔儿爷有些沦落了。前两天逛前门,在杨梅竹斜街上看到一家小店,店门的窗户上写着“北京兔儿爷”几个红色大字,专门卖兔儿爷,其它地方还真的少见。如今,各种新潮的变形金刚之类的玩偶占据了市场。但是,兔儿爷这种带有我们民族与民俗特色的玩意儿,却是有故事可以娓娓道来的,是和节气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呀。
又想起了那句诗:“雁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秋可以向此时分,雁也可以在明日去,但是带有我们民族民俗文化传统的东西,不要也一起远去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