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不可同日而语
(2015-09-04 22:09:48)
标签:
秦国
赵国
不可同日而语
赵王
苏秦
|
分类:
知识窗
|
|
|
不可同日而语,是指不能放在同一天里谈论。形容两者相差很大。典出《战国策·赵策二》。
战国时期,秦国势力为七雄之首,秦王一心称霸天下,对其余六国构成极大威胁。在六国惶恐无措之际,说客苏秦提出六国合纵抗秦的主张。他的主张得到了燕王的首肯,燕王将他封为国相,并派他去说服其他国家的君主加入合纵抗秦的阵列。
苏秦离开燕国后找到了赵王,他劝赵王说:“如今除秦国就属赵国实力最强,赵国有两千多里的疆域,数十万战士,几千驾战车,万余匹战马,而且地势优越,宜守难攻,凭这些条件,我可以说,秦国最怕的就是赵国,也最着急灭掉赵国。然而,秦国却按兵不动,为什么呢?因为秦国担心地处贵国南边的韩、魏断其后路,使其陷入‘困兽’之境。所以说,韩、魏是贵国的屏障。如果秦国先去攻打您的‘屏障’,后果如何?韩、魏国贫兵弱,不堪一击,秦国灭掉他们后,赵国必遭亡国之祸。如此看来,赵国若想保全,须与其他五国结盟抗秦。您如果一味对秦国屈让,那结果只能是被灭亡。可是您要知道,被别人打败和打败别人,别人给自己当臣子和自己给别人当臣子,这两种不同的处境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啊!请您放长眼光,深思我的意见。”
赵王最终同意了苏秦的主张,封他为武安君,并委任他去说服其他国家。
此典亦作“不可同年而语”。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