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之所以有“贞观之治”的政绩,其中关键一条是他能够举贤任能。
他在《帝范·求贤篇》中明确指出:“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其人,天下自治。”为此他即位后,与辅弼之臣在谈话中时常要求他们推举贤才。至于公开颁布求贤的诏书更是数不胜数,如:《令河北淮南诸州举人诏》《荐举贤能诏》《令天下诸州举人手诏》《求访贤良来年二月集泰山诏》《令州县举孝廉茂才诏》……
他确实做到了任人唯贤,任人唯才,而不是任人唯亲,任人唯故旧。在《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高祖武德九年》中,就记载了他论及在任人唯贤上,“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的观点。曾参加过起义军,后归唐给太子李建成出谋划策的魏征,在“玄武门之变”后,也被他委以重任。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的将领准备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百多名亲信全部诛杀,并把他们的家产没收官府。尉迟敬德再三争论说:“罪过在两个元凶身上,他们已经受到死刑惩处了。如果还要牵连他们旁出支属的党羽,这对安定是有害的。”于是各位将领停止追杀。当天,高祖颁诏赦免天下罪囚,叛逆的罪名只加给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对其余的党羽一律不加追究。国家的一切政务,全部听候秦王李世民的处置。
当初洗马(官名)魏征经常劝说太子李建成及早除去秦王李世民,李建成事败以后李世民便传召魏征说:“你为什么从中挑拨我们兄弟的关系呢?”大家都为魏征担惊受怕。魏征却举止如常地回答说:“如果已故的太子早些听我的进言,肯定不会有今天的祸事。”
唐太宗李世民,不愧为封建帝王中的杰出的君主。他对魏征不仅未给定罪,反而更加尊重和重用,向他表示敬意,还让他担任詹事主簿。
魏征是个难得的帝王辅弼之臣,他敢于坚持真理、逆鳞而谏。这一君一臣,造就了“贞观之治”的历史新局面,千古传颂佳话。魏征是封建社会有才能又正直士人的典型;太宗以国士待之,他便以国士的态度对待太宗,用魏征的原话说就是:“既蒙国士之遇,敢不以国士报之乎。”
李世民确实认真履行了任人唯贤的原则。瓦岗寨起义军中的人才如李踌、程知节、秦叔宝等人,他也一一委以重任。总之,他用人不像刘邦那样,把家族子侄都封为王,而是为国家利益考虑,先贤才而后宗室。
这样做的结果,各方面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并为他所用,最终成就了“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