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劳动最光荣”这一课
(2015-08-07 21:02:15)
标签:
劳动
劳动教育
青少年
升学
设置率
|
分类:
散文随笔
|
|
|
俗语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以此来形容当代一些缺乏劳动教育的青少年,或许有些刺耳,但也算不上冤枉。教育部等三部委日前联合发文,拟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并将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这一举措得到不少人点赞。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劳动。我们国家的教育,更是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作目标。只是当愿景遭遇现实,学校、家长以及学生本身,往往难以对这五个方面等量齐观。近些年,得益于教育观念进步,“体美”不再矮“德智”一等了,唯独“劳”还是可有可无的鸡肋。从学校来讲,劳动课程设置率普遍偏低,即便开课,还常常被所谓的“主科”占用。从家庭来讲,劳动教育也是常常缺席。面对“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的孩子,家长们更愿意代办代劳。如此一来,“劳动”二字在大多数青少年心中日渐模糊。
“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劳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改变世界的过程,帮助青少年打下脚踏实地、了解国情的底子。更重要的是,劳动蕴含着“一勤天下无难事”的道理,对人格养成、价值引导和中华文化传承大有裨益。此番相关部门专门下文纠偏,为学生补上“劳动最光荣”这一课,很有必要。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升学评优仅是唤起人们重视劳动教育的手段,相关制度设计不应太过严苛。要让尊崇劳动的价值观念入脑入心,更有效的引导方案、更科学的制度设计、更踏实的社会氛围,都需要及时跟上。
一段时间以来,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传说”流毒甚广,不劳而获、空手发家受到追捧甚至神化,与之相对,大多数平凡岗位的劳动者,劳动的获得感难达预期,体力劳动、手工劳动受到轻视甚至嘲讽,强烈的对比对社会心态的冲击不可谓不大。在不少人眼里,劳动再无精神意义,沦为简单的谋生手段,无形中助长着好吃懒做、投机取巧的不良风气。可以说,劳动课要补到位,根本上有赖于劳动获得感的提升,依法保障劳动者的体面和权益,不断夯实尊崇劳动的社会基础,“劳动最光荣”才能回归社会主流价值,自食其力的劳动情结才能走进人心。
从一穷二白的昨天,走到富足兴旺的今天,劳动之于国家民族的意义不言而喻。审视当前的历史方位,我们正站在发展的高岗上,面临着以往任何时代都未曾遇到过的难题。破题的方法千万条,劳动是根本的那一条。一以贯之地在全社会张扬劳动精神,我们才能不断成就每个人的价值,托举起未来的梦想。
|
链接:
|
劳动课让中小学生终生受益 |
由于各种原因,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日前,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用3至5年时间,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太有必要了。劳动课是一门“综合素质教育课”。现在的中小学生,尤其是城镇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在学校都很少干活,有些学生不仅劳动意识匮乏,劳动能力差,而且意志品质脆弱,抗压能力不足。劳动教育课有助于磨练学生们吃苦耐劳、坚韧刚强的意志品格。
劳动课也是一门“休闲锻炼课”。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中,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中,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很多学生每天做作业到晚上9点、10点甚至更晚,体育锻炼时间受到了挤压。劳动课能够起到给学习“减负”的作用,让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身心。
劳动课更是一门“科普宣传课”。城镇的中小学生由于农业实践的匮乏,很容易“麦苗韭菜傻傻分不清”或“不知大米、白面、花生从何而来”。而有了种植课、养殖课等丰富多彩的劳动课,学生们便有了亲近农业、融入自然、开阔视野的机会。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