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端午节成了法定节日后,一个伟大的名字才唤起集体的记忆。我不想纠缠那些民间的、演绎的传说,我觉得再生动的传说也只是个传说。面对端午节,我想起了一个问题:端午节与屈原究竟有什么意义?
战国时代,中国还不能说是中国,至少不能说等于中国。屈原是楚国人,无限忠于楚怀王,竭力主张美政抗秦,却遭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灭楚,屈原绝望,投身汨罗江。57年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今日中国的基础。屈原不是为中国统一献身的,却被秦以后的中国人所神化,这是个谜。换句话说,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屈原爱的是楚国,却成了中国的爱国主义标杆。作为楚国贵族,屈原爱楚国,无可厚非。就当时的文明程度而言,秦之灭楚,就是落后战胜文明。楚国的文明,自有楚辞为证。屈原的绝望,可能就在这里。
屈原不死,屈原一直活在中国人的心里。可很少有人反思过屈原殉楚,何以其意义超越了楚?屈原肯定也没有想到,他殉国的历史悲剧在其后的中国不断上演。今天有一种说法:落后就要挨打。可中国自秦统一后,一直文明,却一直挨打,挨“落后”的打。秦短命,不说。汉王朝甫一建立,就发生了白登之围,汉高祖刘邦差点做了匈奴人的阶下囚。其后,即使汉武帝穷兵黩武,边患也只是受到遏制,并未彻底根除。中国自汉代强大,却也自汉代有了和亲政策,即以女子换和平。我不知道这算什么,是应该引以为耻,还是应该引以为荣?“五胡乱华”近百年,被历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野蛮征服文明,文明任人宰割,这是个范例。其后,所谓北魏统一北方,实际上是鲜卑人统治汉人。隋唐统一中国,汉民族扬眉吐气,但这时候的汉民族身上,多半留有少数民族的血液。隋唐王朝的根底,发端于西魏八大柱国,无论杨氏,还是李氏,都与少数民族有血统的联系。唐王朝是中国的鼎盛时期,但也饱受着其他民族的侵扰。唐和汉一样,或者说和汉一脉相承,也是祭“和亲”的法宝,拿女子做文章,著名的和亲女子是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但女子能换来眼前和平,换不来永久和平。偏偏是唐鼎盛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祸首安禄山就是个“胡儿”。唐王朝差点被葬送,其后国运不振,走下坡路,一直到被朱全忠篡位,出现了所谓五代十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