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亡。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屈原除了在历史课本里形单影只,也就只有在端午节这天,可以盛装出现一回。很像是供起来的偶像,逢年过节,拿出来晒晒擦擦。
但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屈原是那样么?
一旦曾经拥有的东西失去了,总是比从来没有得到过更伤人。心心念念的,总是放不下。
从君王侧的红人转为可有可无的闲人直至无用的废人,这样的心理落差确实足够毁灭最后的坚忍,钝刀子割肉,杀人不见血。
屈原的一腔抱负被君王逐渐冷落的态度冲淡。他也怀疑,自己错在何处?
或许是满肚子的不合时宜。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句话害了他啊。对自己估计得过高,所以痛苦。因为对未来的未知,所以恐惧,因为对自己的过高估计,所以痛苦。就好比屡试不中,就要高呼,天理何在。为何不先研究下游戏规则,顺势而为?
也许我说的恰恰是很多人嘴上所不齿的。太过势利,导致失去刚性。中庸得恰到好处成了和稀泥的和事佬,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既然有为无用,转而化为无为,寻求自保,可见聪明之害。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后来曾经被召返。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读渔父,知道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屈原不愿随波逐流,宁赴湘流。目前我的眼界看到,似乎没有人对屈原的这纵身一跳表示惋惜或者否定。真的就是非死不可么?要是都学屈原,那就没有卧薪尝胆、没有司马迁著史记。读渔父,没读出来那么多的爱国情怀,更像是在读一个生活的智者,在劝一个仕途失意、良心未泯、有点愤青的小青年。非要给自己贴上清白的标签,还跟社会格格不入,形容枯槁,行吟泽畔。也许屈原入错行了,做一个诗人、行为艺术家,或许适合,干政治,不大合适。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亡。
无论如何,屈原是条汉子,敢于纵身一跃,灵魂升华,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保持了尊严。是苟延残喘觊觎一世繁华,还是清白赴死博取身后流芳,这也许,永远都是个两难命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