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午节里说屈原

(2015-06-20 22:53:59)
标签:

屈原

端午节

楚国

夫差

子胥

分类: 知识窗

   

定格在端午节的屈原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亡。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屈原除了在历史课本里形单影只,也就只有在端午节这天,可以盛装出现一回。很像是供起来的偶像,逢年过节,拿出来晒晒擦擦。

    但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屈原是那样么?

    一旦曾经拥有的东西失去了,总是比从来没有得到过更伤人。心心念念的,总是放不下。

    从君王侧的红人转为可有可无的闲人直至无用的废人,这样的心理落差确实足够毁灭最后的坚忍,钝刀子割肉,杀人不见血。

    屈原的一腔抱负被君王逐渐冷落的态度冲淡。他也怀疑,自己错在何处?

    或许是满肚子的不合时宜。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句话害了他啊。对自己估计得过高,所以痛苦。因为对未来的未知,所以恐惧,因为对自己的过高估计,所以痛苦。就好比屡试不中,就要高呼,天理何在。为何不先研究下游戏规则,顺势而为?

    也许我说的恰恰是很多人嘴上所不齿的。太过势利,导致失去刚性。中庸得恰到好处成了和稀泥的和事佬,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既然有为无用,转而化为无为,寻求自保,可见聪明之害。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后来曾经被召返。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读渔父,知道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屈原不愿随波逐流,宁赴湘流。目前我的眼界看到,似乎没有人对屈原的这纵身一跳表示惋惜或者否定。真的就是非死不可么?要是都学屈原,那就没有卧薪尝胆、没有司马迁著史记。读渔父,没读出来那么多的爱国情怀,更像是在读一个生活的智者,在劝一个仕途失意、良心未泯、有点愤青的小青年。非要给自己贴上清白的标签,还跟社会格格不入,形容枯槁,行吟泽畔。也许屈原入错行了,做一个诗人、行为艺术家,或许适合,干政治,不大合适。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亡。

    无论如何,屈原是条汉子,敢于纵身一跃,灵魂升华,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保持了尊严。是苟延残喘觊觎一世繁华,还是清白赴死博取身后流芳,这也许,永远都是个两难命题吧。

                                           端午节的传说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闻一多先生曾著《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详细列举了上百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他认为,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他也指出,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骚辞深入人心,端午节已逐渐演变为专门纪念屈原的节日,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变成了纪念屈原的仪式。

    史料中对屈原的歌颂,公认最权威翔实的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屈原眼看祖国被侵占,于五月初五写下绝笔《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船打捞他。渔民把饭团等丢进江里让鱼虾吃饱,希望它们不吃屈原的身体。又有人拿来雄黄酒倒进江里,意在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这样,每年的五月初五,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就渐渐形成了。

    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的端午习俗,则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是楚国人,后来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把越国打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进谗言陷害子胥,夫差赐子胥宝剑自刎。子胥本为忠良,在死前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把子胥之尸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吴国百姓感念伍子胥的爱国忠烈,此后每年的端午节纪念他。

    纪念孝女曹娥,是端午节的又一个传说。东汉时代的孝女曹娥,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年仅十四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哭喊了十七天之后,依然没有找到父亲,她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寻父。县府知事得知,立碑表彰,并在每年的端午节这天在江边举行仪式纪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