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人都应按照《道德经》去修德悟道

(2015-06-20 22:14:37)
标签:

情感

德行

《道德经》

内心

堤坝

分类: 散文随笔
    第一次读到《道德经》,灵魂被彻底震撼了,居然还有这样超越的智慧,完全不同于儒家,充满了辩证思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我曾经非常热爱的仁义礼智信,被老子批判得淋漓尽致,大力提倡某个事物时往往会走向它的反面的辩证思维,真是令人耳目一新。

  丰裕的物质生活解决不了我心中的困惑: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道德经》中“致虚极,守静笃”的教导促使我虚灵静心,学人的“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令我琢磨何谓道?怎样行?

  社会潮流中的争强好胜是道乎?还是《道德经》中“无为而无不为”“柔弱胜刚强”是道?生活给出了答案。内心的坚定和执着可以采取柔婉的方式,退让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温柔才有更强的力量,学习水的智慧能使得人与人越来越和谐融洽。如同列夫·托尔斯泰说的“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人应该过一种合乎规律的生活,即合道而行,在有限的生命中积累德行,领悟大道的玄奥。领悟道必须通过积累德行而来,德行出自于大爱,最容易做到的是人伦道德,首要的就是孝敬父母,在孝敬父母的过程中,全家人共同享受天伦之乐,其乐融融,自然积累深厚德行;但如果孝顺父母不是出自本性,而是有强烈的功利性,这种不是发自真心的孝顺也非德行;其次要时常生起感恩心,对于天地万物、父母亲人、师长朋友能够从内心真正感恩他们,想到他们的恩情和对自己的帮助,心中经常性地光明显现;最后还要做各种善行,当一个人德行足够深厚之时,内心中的自我意识自然减弱,价值观自然而然产生变化。只有在博爱与奉献中才能得道,奉献的过程中内心的光明智慧自然显现。得道的关键是抓住道根,那就是自心,得道也就是心真正的解脱。得道的状态是回归自然,回归到自己的圆满状态,回归本性即纯洁无瑕的心灵,保持宁静坦荡的状态,达到无条件的平衡性。这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喜悦祥和,是没有条件的幸福,是真正的自由和解脱,人已经脱离了外在条件与环境的束缚,时时刻刻保持心平如镜,无条件的祥和。

  成为这样领悟大道的人,就如同圣贤一般:修身是第一步,“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增强个人道德修养,气质提升、品行敦厚、德行真切;“修之于家,其德乃余”,家庭和睦,家人都受到感化,渐渐合于规律,德行已经有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合道有德行之人,能够使一个地区的人们受益,改善民风民俗,德行增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德行丰盛的人足可以令一国受益;“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德行深厚,遍及天下,可以使全世界普遍受益。《道德经》呈现出人的神圣性,个人经由主动的道德修养呈现圆满的状态,能够净化、转化周围的环境与世界。

  《道德经》的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解决当今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诸多人类危机的金钥匙。当中华文明引领世界文明发展方向时,人人都按照《道德经》去修德悟道,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即人天合一,能够再创人类文明新辉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