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间正道是端阳

(2015-06-17 13:02:35)
标签:

屈原

阴气

阳气

雄黄酒

端午

分类: 散文随笔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images/1/1/2015-06/17/15/res01_attpic_brief.jpg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因为这一天是五月初五,“五”通“午”,是为阳数,所以也叫端阳节。说起这个节日的来源,习惯的说法是为纪念楚国士大夫屈原而设,其实不然,端午节的起源可能更早,而且源于古人的阴阳思想和天人合一观念。

  古人观念中,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阳(火属)与阴(水属)相互作用,清气上升为阳气,浊气下降为阴气。《礼记·月令》中说五月是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说文》中说,“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阴阳在天地间纵横交互,谓之交午也”。我国属大陆季风气候,一年当中四季鲜明,阴气与阳气此消彼长,阴阳两股势力相矛盾相斗争,唯有到五月时阴气和阳气打了个平手,不分伯仲。尤其进入五月初五这天,阴阳双方斗争也达到顶点,半阴半阳,难分上下。《易》曰:“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兼于无阳也”。是说当阴和阳势均力敌时,阴气必定要与阳争,为的是要兼并阳。

  中华民族“端午正阳”的传统由此萌生。“端者,正也,直也”。寓意在阴阳势力对峙时,必端正阳气,使邪不能压正。由于古人语境与今人大为不同,有所谓“曲折隐喻”的语言现象,也就是说古人在交流和储存重要的信息时,往往会由于某种原因,不便直截了当表达思想,而要通过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的语言,来暗示另一层内容。为了隐示端午节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节日,中国民间百姓用纪念屈原这位忠贞爱国的士大夫的形式,凸显节日的真正内涵,以此节日弘扬民族正气、惩恶扬善。这个节日的形成,把中华民族向阳向善的天性和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早在先秦之前,古人具有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认为人为万物之阳,孟子所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理想人格在于追求自我道德完善,所以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以敬重仁者贤者为正气。《礼记》说周天子“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意思是在周代,每到五月,全国各地都要搞大的祭祀活动,祭祀历史上各地为老百姓做过好事的长官贤者。这种端午时节敬祭贤达以张扬正气的风俗,到了南北朝时期,终于找到一位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屈原。可以说,周礼对中国的影响直到今天,只是百姓习焉不察罢了。

  端午节屈原起源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当时秦国对楚国虎视眈眈,他力主联齐抗秦,遭到一些贵族的反对,昏庸的楚国王听信谗言,把屈原流放到湘江流域。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不久秦军攻破楚国,屈原报国无门一腔幽怨,传说于五月五日怀抱大石跳入汨罗江的万顷波涛中。

  据说,屈原死后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有一天,屈原托梦告示,人们开始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再后来改成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角黍”,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端午节包粽子习俗(先于此传说前,晋朝有食角黍“以包裹阴阳”的记载)。又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乡民争先恐后的救援活动,诞生了龙舟竞渡习俗,并成为一项体育运动。

  喝雄黄酒的习俗传说也与屈原有关,屈原投江后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民间各种屈原传说的小溪汇成洪流,到了唐代时,端午为纪念屈原的说法家喻户晓。文秀《端午》一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屈原版端午节之所以深入人心,正是由于屈原忧国忧民、保家卫国,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正气歌,他“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赢得了世世代代的万民景仰。

  除了涵养阳气之外,震慑阴气,也是端午节俗的重头戏。聪明的中国人也想出一些花样繁多的震慑阴气、驱辟邪气的方法。比如在儿童手臂系五色线的习俗。东汉应劭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还比如,端午各地普遍有饮雄黄酒的习俗。雄黄,是一种含硫和砷的矿石,它的溶液是中药材,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之功效。民间传说白娘子在端午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吓杀许仙,显然是具有神奇想象力的虚构故事,却也说明雄黄酒斥避虫蛇的效果。宋代用雄黄酒,《嘉泰会稽志》云:“端午日,设蒲觞,磨雄黄酒饮之。”明代又有用朱砂酒涂抹额、胸,手足心,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的记载。

  老虎这种动物以威猛雄壮成为阳中之阳,晋朝人端午时“以艾为虎形”,儿童佩戴“老虎搭拉”和儿童五毒肚兜上等都有老虎的形象,起一种震慑作用。儿童的五毒肚兜上绣有蜈蚣、壁虎、蛇、蝎、蟾蜍、蜘蛛等图案,传统的说法是祈求儿童不受毒虫侵扰,安全度夏。但从阴阳观点来看,这五毒也是盛阳之物,儿童阳体较弱,易受邪气侵害,佩戴阳性图案起到保正固阳的作用。另外各地民俗中有许多压禳阴毒恶气的方法,悬挂菖蒲、贴钟馗像等风俗,都反映了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

  端午时值仲夏,此时万万不可助长阴气,因为阴气因天气炎热极易变成邪气,所以固正气压邪气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重要。《黄帝内经》有云:“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自然要求所有的生物是把阳气舒发出来,不能憋着,人也不能例外。如何涵养阳气,《礼记》上说得很清楚:“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耆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这样做可以保持住身体中的阳气和正气不受天热的影响而致病。

  当下我们的社会诱惑太多,欲求太过,致使人心浮躁,个人利益至上。然而日月昭昭,造化有道,屈原虽含冤沉江,但其精神万古流芳。自古道,邪不压正,善恶有报,为人不可三观不正,损人利己,以耻为荣,否则,此阴功之盛必致彼阳德之衰。欲致阳德就要不断提升自己,做事要端正,心态要阳光,践行公德,弘扬正气,人间正道是端阳。

  端午节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感受到传统文化和美德的浸染,激起人们对古代先贤的怀念、对国家美好未来的向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