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怎样解读历史的

(2015-06-16 05:55:41)
标签:

司马迁

《史记》

后世

感情

情感

分类: 散文随笔
    两千年来,围绕着一部《史记》,尊之者,奉为“二十四史之首”、“史学双璧”之一;贬之者则罗织罪名,百般挑剔。更有意思的是:褒贬双方都承认,《史记》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它可以控制读者的情绪和情感,使你身不由己地喜、怒、哀、乐,甚至于拍案而起!这种亘古仅见的“情感魅力”,在其他史学著作中并不多见,我们该怎样认识?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也是一位才气纵横的性情中人。读《史记》,要读懂他所梳理的三千年历史脉络。这是该书最基本的内容。司马迁把上自黄帝下到汉武帝时代的历史脉络做出了系统的记载,使得三千年的历史有了“头绪”,这是大历史学家的大手笔。

  司马迁著史,决不自甘做一个客观记述的“述史者”,他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炽热的感情,去解读历史、褒贬人物,去创立自己的“一家之言”。《史记》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司马迁的“当代史”,他发表评论不能不有所顾忌。对汉代历史和人物的评议,司马迁常用较为隐晦的方式,这就是后世学者总结出来的“寓论断于序事”的方法。读史者只要稍微留意,就不难体味出司马迁的感情。当然,司马迁并不满足于这种曲折地宣泄情感的方式,只要稍离文网,就将他的真情实感赤裸裸地表达出来,或慷慨激昂、或扼腕叹息、或冷嘲热讽,无不入木三分、感人肺腑。正如文史学家李长之先生的评论:“他那更根本的一点内心的宝藏,便是他那浓挚、奔溢、冲决:对一切在同情着的感情。”(《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由此可见:感情浓烈,容易引起人们的心灵震颤和共鸣,正是《史记》独具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司马迁对于以一生心血凝聚而成的著作的自我评价,同样也是充满了浓烈的情感。在《报任安书》的千古名篇中,流露的就有大作定稿之后的欣喜和自得。他甚至表示,只要此书能够“藏之名山”、流传后世,那么此前遭受的身心摧残、不得不忍受的屈辱,就都是值得的,“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在这个意义上说来,《史记》已经不仅仅是司马迁的作品,而是他奔涌的生命、呐喊的灵魂,是他的理念操守,精神寄托。

  面对这样感情炽热的作者和著述,如果后世的读者,不知道要带着自己的情感去读《史记》,而一味地坚守“理性”“冷静”之类的治史原则,谁敢说你真正进入了《史记》的世界、你读懂了司马迁的所思所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