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家文明的价值意义

(2015-04-27 19:46:11)
标签:

儒家文明

儒学

儒家

经学

礼义廉耻

分类: 思想理论

 

 

    儒家文明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化传承最核心的是价值观,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以儒家倡导的仁孝诚信、礼义廉耻,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是中华民族刚健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价值基础和根源,也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价值内涵。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息奋斗和发展,和这一套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关。这些价值也构成了中国人的基本属性。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力无不来自这些价值及其实践。陈来先生认为,社会秩序和伦理价值的建立不能割断历史,也离不开传统道德文化,在稳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所提供的生活规范、德性价值以及文化归属感,这是其他文化要素不能替代的作用。几千年来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在心灵稳定、社会和谐方面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传统的价值有些可以直接应用,有些则需要加以改造,并应对时代需要重新加以整理概括,成为新的时代的核心价值的部分。

    我们对儒学的传统,对儒学有一个重新再认识的问题。我们现在谈及儒学的精神,就是仁义礼智信,或者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如果讲经典就是《四书五经》。我们怎么来重新理解诠释这些经典及其价值,对于今天而言,儒学传统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今后要发展的究竟又是哪些,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等讲了几千年,究竟最重要的是哪些东西,我们今天怎么来认识,如何进行创新转化?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与世界其他文明传统相比,儒家文明有哪些特征呢?中国如何在今天担当起儒家文明的世界性意义呢?儒家文明没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但是它有强烈的精神性,它对各种宗教都是宽容的。举一个简单例子,一个基督徒如果接受了或者认同了儒家一些基本的人文价值,仁义礼智信,他可以变成一个更好的基督徒。

    “儒家文明”一词能够提摄儒家文化方方面面的精气神。对儒家的研究要站在一个文明的高度。过去我们讲古今,讲中西,都可能会遗漏一些问题,但是以比较文明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应该说视野是最宏观的。唐文明认为,研究儒家文明,我们既需要有地缘政治意识,同时也要有文化政治意识。每一种文明一定会有一个核心国家。中国作为儒家文明核心的国家,自然要有儒家文明核心国家的担当。比如我们讲到周边,讲到中国叙事,那我们能不能有儒家文明视野下的东亚叙事呢?

    儒家文明这个概念更接近儒家文化的本质精神,即儒学是一个生活形态,这个生活形态背后有一种精神力量在支撑,我们讲仁义礼智信当然很重要,四维八德很重要,但是他们还是德目,在德目后面,有关于儒家文明更深刻的一套信仰在里面。敬天、法祖、重生,这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近代以来,一个文明当它受到怀疑或者否定的时候,首先怀疑的就是信仰。儒家文明的复兴或者转化首先要从精神上去找,从信仰上去找。

    儒家文明造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这个是要讲清楚的。不能把近代的落后挨打都归罪于儒学,儒学的历史贡献及其积极意义是主要的。同时,廖教授认为,儒家文明不应只包括狭义的儒学,儒家文明应指以儒家为核心、为主导的一种多元文化构成的体系。要强调多元融合的这么一个观念。同时,儒家文明也一直是在变化发展的。廖教授认为,从孔子到孟子,到董仲舒,到朱熹、王阳明,儒学是不断发展的,不是一个封闭的、僵化的体系,儒学本身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不断适应新环境,不断有创新。儒学本身就是充满活力的。

    儒家文明最核心的是它的经学,儒学每一次的复兴,无不是跟经学的复兴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经学的支撑,儒学的复兴或者儒家文明的建立那就是空中楼阁,难以成立。我们讨论儒家文明的时候也面临古与今的问题,实际上这是对经学重新阐释的问题。在历史上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传统,一方面回到历史文本,另一方面又面临现实当下。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需要对传统的儒学进行创新性的诠释,需要创造性发展和转化。这是一种社会的要求。怎么样去实现对儒学创新性的诠释、创造性的转化,孔子以后历代的儒学大师为我们树立了典范。要传承创新首先要立足儒家的经典体系,要对儒家经典有深入研究,把握儒家价值体系的核心理念;其次要面对时代和社会的新形势、新特点,对经典作创造性诠释,要直面当下中国问题来诠释经典。

    儒家文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世界思想文化交汇与激荡的中心,中国的问题日益成为世界的问题,而世界的问题也日益成为中国所要面对的问题,在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的今天,我们继承发扬以儒家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智慧,正是为了更多地解决中国和世界所面临的各种难题,为探索中国与世界的长治久安、和平发展而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