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弟子规》
(2015-04-07 13:10:21)
标签:
《弟子规》读本《诗经》孔子 |
分类: 散文随笔 |
在这里,固然可以理解为孔子所强调的是学习《诗经》的实用价值,正如他在另一些场合所强调的,《诗经》“皆雅言”,通过学习《诗经》,可以“多识草木鸟兽之名”。但是,孔子这段话更深远的意义,却是和我们今天常说的“读诗使人灵秀”是一致的。
今天,我们也不妨把孔子所说的“诗”,理解成一个更宽泛意义上的概念,那就是包括《诗经》在内的中华民族智慧和优美的古代经典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和美丽的“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宝库之中,当然也包括历经数代蒙童诵读、研习、传承而流传下来的那些蒙学读本,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四字鉴略》,等等。《弟子规》是其中篇幅简约(共360句、1080字)、文辞优美而蕴含丰富,诵读起来又朗朗上口(每两句押一韵)的一册蒙学读本。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由清朝初期的一位老秀才、也是当时颇为知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李毓秀撰写。他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和朱熹的《小学》中的文义为“母本”,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编纂、演绎成篇,详细列述了每一个“弟子”(即每一个小孩、学童)应该怎样“视听言动”,包括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学习上应该遵循和恪守的良好的行为规范。这篇《训蒙文》,也是这位老秀才毕生从事蒙童教学实践的“经验之谈”,据说,当时方圆四周赶来听他讲课的弟子很多,每当下雨和下雪天,门外满是脚印。人们尊称他为“李夫子”。《训蒙文》后来又经过了清朝的另一位文人贾存仁的修订和加工,并改名为《弟子规》,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弟子规》所涉及的内容,虽然都是如同“户开亦开,户阖亦阖”一样的日常生活礼仪细节,但这些礼仪细节的每一句话背后,都有古人的作为和口口相传的典故作支撑。因此,《弟子规》所承载的礼仪传统,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三十年前我供职过的一所中学的现任校长,是一位活跃在中学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年轻的教育工作者。他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几年努力,在今天的校园里创建和形成了“知孝、明理、诚信、勤学”的优雅校风。我想,这与他们一直孜孜不倦地在师生间倡导“国学教育”,让中华传统文化的明月清风在校园里朗照吹拂,是大有关系的。他们费了不少心力,编写了一本《〈弟子规〉读本》,是我所接触过的诸多此类读本中最有注疏特色,也最清新可读的一种。可以说,这是一册充满温暖的人文情怀的少年励志读本,也是一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校园国学读本。
除了通常可见的对原文的讲述、注释和白话翻译之外,这一册读本在不同的行为篇章里,还设置了“明理”、“导读故事”、“感悟”、“导行”和“活动平台”这样的小版块。其中的“导读故事”删繁就简、去芜存菁,选取古今一些精彩感人的传统美德典型故事,清新可读;“导行”和“活动平台”又结合本校校训校风和班级活动实际,从点滴行为细节入手,循循善诱,切实可行。在读本之外,又附录了不少学生自己写的诵读和效仿《弟子规》的亲历故事与心得体会,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也温暖动人。
一本好书,就是能够点燃少年读者理想与信念的火焰,是在黑夜里为孩子们照亮道路的星光和月光,是黎明时滋润着小草和花朵的露珠,也是吹拂和播洒在心灵原野上的春风春雨。可不要小看这样一册小小的国学校园读本。要知道,它是和孝顺、仁爱、诚信、典雅、睿智、亲情、修身、美德这样一些字眼儿紧紧连在一起的。所有这些素质,都将直接决定着这一代孩子的心灵成长、人格建构和我们这个世界明天的道德准则和社会风气的高尚、优雅、文明。“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说,那些饱读诗书、心灵里充满诗意的人,会很自然地具备一些不凡的气度。而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又直接决定着他们外在的言谈举止的高下,显示着他们的教养程度。
儿童教育家卢梭在他的小说《爱弥儿》里说过:“植物通过耕耘获得改善,而人类则是通过教养获得进步。”可见,一个人早期的心智和人格养成,不仅关乎个人成年后的气质与教养,也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
这些年来,面对社会上出现的某些道德失范、价值观混乱、传统美德和人伦天理遭到戕害的乱象,我们不是常常在发问:这个世界最终能够变好吗?读过了这册《〈弟子规〉读本》之后,我愿意相信,我们这个世界,还是能够变好一点点的。前提是,我们必须一起来努力,就像《弟子规》里所要求的那样,从最基本的做人、做事的点滴细节入手,从自己做起,或者就从真诚、用心地去诵读一册小小的朴素的《弟子规》开始。我相信,美丽的国学经典,不仅是播洒在心灵的原野上、润物无声的春雨和照耀着品格养成的阳光,那也是真与美的呼唤、善与爱的传承、心灵与生命的激荡。愿孩子们短暂的童年时光里,充满更多国学经典的琅琅诵读声。愿莘莘学子琅琅的诵读声,盖过外面的世界的浮躁与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