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坟烧纸,我们说这是个陋习。关于国人的这个陋习,我们也不知道看过听过了多少的声讨,但它还是顽固地保留着。也有人在改,改成了烧香,却还是另一种燃烧。可能今后没有火光和烟气的奠祭的确会越来越多,也会有不用纸钱奠祭的扫墓者,带些鲜花和供品,而后三鞠躬尽礼走人。
但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风俗改起来真的很难。
自古至今变化最小的民俗莫若婚丧嫁娶了,我们至今可以在反映人类生存发展与死亡的仪式中感受到古之遗风,人类进步的历史那些欢乐或悲戚的片断构成了一个民族特性之一。比如我们至今会说结婚要“入洞房”,尽管他们的新房精美之至,并不是个像洞一样的房子,但古人真有入洞房的,“上古穴居而野处”,人们住在自己开掘或是天然的洞穴里。来了新人,便另择一天然洞或开挖一穴,让他们小夫妻同住。这可是缔造新生命的摇篮。而烧纸却是一曲敬吊逝去生命的挽歌,是孝敬祖先的传统,在对亡者怀念中,以火为载体,把金钱送给幽冥中的先人。死者长已已,生者长依依。烧纸并不只限于清明,只要是与死者对话的日子,比如七月半、冬至或是死者冥辰等时日,有人家也会烧纸,只不过多数人已经不会像清明那样考究了。至于这种风俗之所从来,年代是相当久远了。
可是为什么一定要用烧纸这种形式呢。
记得《红楼梦》“杏子阴假凤泣虚凰”中,有藕官为她死去的戏伴药官烧纸的故事,那宝玉还劝藕官道:“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遗训。”这话可见正宗儒学是不兴这种作法的,确实遍搜儒家经典十三经,也查不到所谓烧纸一说。这种风俗应该是从民间兴起的。
烧纸的年代不知从何时而始,有人说“烧纸钱”是从古代丧葬中的“瘗钱”演变来的。瘗,这个字读yi,就是埋的意思。在《汉书·张汤传》中有“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的记载,所谓“瘗钱”就是将金钱随死者埋入墓中,即用于殉葬的钱。后来大概是因为实实在在的金钱无多,也可能死的人多,只好用纸钱来代替了。纸钱有漫洒的,也有用火烧掉的,我推想,当初可能也有把纸钱直接当成瘗钱放在墓坑中的作法,后来发现炭可以祛湿防腐,便一把火在坑中烧了,至今丧葬尚有在墓坑中烧纸暖坑一说。后来由地下到地面上都烧那纸瘗钱,《唐书》中有“汉以来,葬者皆有瘗钱,后世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之说,既然有纸寓钱,便有用火为媒介沟通阴阳两界的可能了。
其实在唐代,民间烧纸钱已经很平常,唐诗人张籍《北邙行》就有了“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之句。唐另一诗人王建《寒食行》中又有“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的句子。寒食就是寒食节,从诗中看已有上坟之俗,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据说在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韩国,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诗中可以表明那纸钱是可以烧的,但是寒食节这一天好象不能动火,那应该是洒纸钱。
为了更加低碳环保,我们扫墓时能不烧纸最好还是不要烧了。如果实在需要香火,不妨采用《红楼梦》里宝玉的建议:“以后逢时按节,只备一个炉,到日随便焚香,一心诚虔,就可感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