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节年俗四问

(2015-02-20 13:30:37)
标签:

年俗

春节

正月初一

农历

元旦

分类: 知识窗
 “春节”为啥叫“过年”?
  19日是农历正月初一,农历乙未羊年春节。“春节”为何又叫“过年”呢?
  过年的风俗源远流长,古代民间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时代,甚至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历、阳历两节,人们把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改称春节。
  那么,春节为什么叫过年呢? 在远古的神话传说中,“年”是一种怪兽,每逢除夕,它一来,百草不生,万物蒙灾。为了美好幸福的生活,人们扶老携幼纷纷逃离,以便躲避“年”的伤害。同时,将屋里屋外布置红火一新,张灯结彩,放鞭炮,守岁,这样,“年”就过去、远离了。因为“年”惧怕红色、火光、炸响。
  另外,春节从起源上来看,是由古代的丰收祭祀活动演变来的。《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由于一年分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谷物多少意味着年景的好坏,因此。“过年”的意思就是祈盼、庆祝五谷丰登粮满仓。
  此外,“年”还是时间的单位,一年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称为一年。古代民间习惯根据二十四节气安排生产,人们习惯将春天看作是一年的开始,有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说明春季对人们的意义重大,既是一年之始,又要力争有一个好的开头。新年的意义就在于告别过去,为新的一年而努力奋斗。
    “春节”多少岁了?
  “百节年为首。”19日,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为看重、庆祝最热烈的传统节日,但在其数千年历史中有过“元旦”等多个名称,日期也多次变化。民俗专家表示,直至1914年为接轨西方历法才将“元旦”之名移到阳历1月1日,阴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照此推算,乙未羊年正月初一,是1914年以来的第102个春节。
  我国传统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春节”被称为元日、新岁、元正、元旦、正旦、三元日等。
  据相关资料记载,1913年7月,由当时北京政府内务总长向袁世凯呈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改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从此,正式将公历1月1日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年俗中有价值观吗?
  过年是庆享一年成果、规划新年生活、燃起新的期望之时,主题是辞旧迎新,而年复一年的仪式、载体、活动,积累成“过年”习俗,不断积累文化内涵,形成年俗文化。其中充盈着对生活的愿望、理想和心理祈求,积淀着民族文化、心理、精神和情感,这就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价值观。
  中华年俗文化,择要而言,物质文化方面基础的愿景是丰衣足食:穿新衣、备年货,吃年夜饭要年年有鱼(“余”的谐音),正月初一要吃年糕(“高”的谐音),这种“民丰”的基础是国泰——国家富强。
  “天增岁月人增寿,地满祥和福满门”,这副春联表现了精神文化方面的愿景:在天人和谐中祈福迎祥,就是祈求幸福,期望和谐、友善。这又是我们今天提倡的价值观之一了。还有,贴门神、放炮仗是祈望驱邪免祸保安康,赠压岁钱是为辟祟驱邪保护儿童成长,吃年夜饭、守岁,尽享天伦之乐,拜年氛围中人际关系和谐……
  过年决不光是过吃喝,而应重在过文化,过精神,过情感。中华年俗是培育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什么是年俗文化的精髓?
  西方节日多与宗教有关,中国传统节日则注重人伦感情。过年回家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功利境界回到天伦境界。
  许多人觉得现在的年味淡了,一部分原因是社会的过分功利化,阻碍人的全面发展、扭曲人的正常感情,削弱人伦情义。在此情况下更有必要经营好中华年,过好年可以成为疗治现代社会病的一剂良方。
  敦睦情怀、慈爱心肠扩及敦亲睦邻、友朋温馨、人际和谐——这在中国人的幸福观中占有重要位置,这就是“福”。西方的“圣诞老人”身份是“天使”,中国赐给压岁钱的是长辈,不需要化妆成天使。我们的天堂不在彼岸,而在自己营造的天伦之乐、和谐境界。
  感情是一切年俗的生命,不投入感情,除夕团圆饭只是吃吃喝喝,压岁钱只知道钱数,拜年只是乏味的客套,发贺卡只是文字游戏,一切年俗只是古旧枯燥的形式。而一旦注入了真情实意,一切年俗就有了生命的真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