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住他们的名字:何振梁、李小文

(2015-01-17 11:55:37)
标签:

何振梁

李小文

体育圈

申奥

院士

分类: 散文随笔
 
 
  


  这两天,先后有两位人士离开我们。一位是搞体育的,被称为中国申奥之父的何振梁;一位是遥感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被称为“布鞋院士”的李小文。两位身份、经历和研究领域,乃至脾气秉性都大相径庭的人,如何并列还引发我之思呢?的确,他们是不同的,但他们又是高度共通的,那就是忠诚、纯粹、胸怀、深刻和风骨……

  两位的远行真的触碰了我内心这些珍藏许久的词语,想哭,眼泪却无。

  这个时代应该记住他们的名字:何振梁、李小文。

  何振梁在体育圈内是有名的干净人。他的干净不仅是在国内体育圈内,而且还在国外体育圈。大家都知道体育圈那些事儿,但似乎都与何振梁无关,甚至国际奥委会不少委员因为受贿被查,做了16年国际奥委会高官的何振梁却始终与清廉相伴。他曾经这样深情地诉说:“绝不可能因为个人利益损害国家形象。”对中国申奥成功,有人这样说,何振梁正直的人品和一心为国的精神是打动外国友人的关键。已故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如此评价何振梁:“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投入,是出于他对《奥林匹克宪章》的忠诚,对他国家的忠诚。”

  当下谈论忠诚近乎奢侈,何振梁的忠诚简直就是宝。

  还要说的是,当下做成事儿难,做成事儿还要承受种种非议和委屈更难,挺过来了就是胸怀。中国多次申奥及至最后成功,何振梁功不可没,却遭到种种非议,其中包括莫须有的指责。对于这些指责,何振梁没有暴跳如雷,更没有四处申诉。只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没有时间去理会,他爱炒就炒吧”。淡然至此,唯豁达可解。第一次申奥失败,何振梁非常内疚,总感觉自己应该负主要责任,然而,申奥成功后,他却这样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在某个特定的事情上,你会被历史推到主要的位置上。当事情过去,你应该懂得离开这个中心位置,退到舞台的边缘,甚至离开舞台。这不也是所谓胸怀吗?

  何振梁是对奥林匹克精神和体育运动理解得最深刻之人。他认为,体育如果不与文化结合,就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它还具体解释说,在竞技场上,从运动员的神情、举止、姿态到观众欣赏时所表现出来的兴奋或沮丧,都是体育运动文化内涵的外向表述。为此,他始终倡导并积极推进体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因之有人把他称为体育界的贵族。他的遗体告别仪式没人组织和动员,但上千人自发送他最后一程。一位来自抚顺的群众这样赞颂何振梁——“一个圣洁的人”。

  我看,当下得到这样的评价远比“伟大的什么”“什么家之一”等连串的排比要重也珍贵得多。

  再说李小文。李小文的专业太“专业”了,我们无法说得清。我们记住的是他穿着布鞋给学生上课的样子,不经意被发到网上,“布鞋院士”成为网络红人。面对蜂拥而至的采访和询问,李小文一概婉拒,只以“敬答好友”为题留下博文,里面只有一个链接,是河南贫困县舞阳县贴吧的一个帖子,说的是该县中小学数千名教师停课罢工抗议政府克扣工资。网友揣测,李小文的本意也许是不希望自己作为院士因为一张照片走红,而是希望更多的普通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应有的关注。这是李小文式的胸怀:他希望自己意外走红的新闻能够“冷一冷”,甘愿偏安学术领域一隅,以“扫地僧”自居,不因冷而伤,更不因红而乐。科学家以自己的本色和性情,为胸怀做了最好的诠释。

  李小文嗜酒,生活不拘小节,光脚,随性,穿一双标志性的布鞋。有学生回忆到他家里做客,他的沙发永远是给学生留着的。“他就坐一个小板凳,听我们分析观点,表示认同了还开心地拍着大腿蹦起来,像个老顽童”。这样一个老顽童,7年时间在科学网上却发表了1878篇博文,还把自己的博文分为生活点滴、历史杂谈、科网外传、海外来鸿、课件科普和怪哉虫儿几个类别,既有专业知识讨论,也有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和评论,其纯粹足见一斑。与此同时,他专心在科学界,创建了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他和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多角度遥感领域保持国际领先,这又呈现出其纯粹的另一面。

  李小文对人生的乐观豁达和认识之深刻,甚至到了笑对死亡。他曾留下“尊严死”的遗嘱:不允许在他身上使用插管、呼吸机和心脏电击,不搞追悼会。他希望自己死的完美方式是“不浪费国家资源,不给别人带来拖累,不让自己遭那么多痛苦。”

  这个时代我们知道的、见过的院士也不少了,但这样的院士罕见,这样的人也少有。

  一个是副部长级的官员,一个是学术泰斗;一个外形儒雅、彬彬有礼,一个不拘小节、放浪形骸;一个正儿八经,一个老顽童。两位逝者身上有太多不同,但相同的是骨子里面对人生之艰难和社会之复杂那种淡然从容,那种一笑了之和随风而去的飘逸,那种对人生参悟之透彻。

  若按行政级别,他们的葬礼不会多么特别;若按学术贡献,在行政化严重到极点的当下,他们也不会被重视到什么程度。君不见,国际奥委会为何振梁连降三天旗,我们的奥委会门前旗帜却高高飘扬;君不见,李小文的逝世,媒体也没有长篇累牍的报道。然而,我相信,他们纯洁的灵魂和毫无俗媚气的风骨,才是真正感动中国的人物,会在中国大地、会在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心里留下浓重的一笔。

  恰读一首小诗:“炊烟起了,我在门口等你。夕阳下了,我在山边等你。叶子黄了,我在树下等你。月儿弯了,我在十五等你。细雨来了,我在伞下等你。流水动了,我在河畔等你。生命累了,我在天堂等你。我们老了,我在来生等你。”这说的是不老而永恒的爱情,我愿把它送给两位纯洁的逝者,告诉他们,在并不干净的世界和还有不少肮脏的时代漩涡里,人间还有一些同样干净、纯粹和胸怀的人,此生无缘相见,来生见两位,天堂会两位。

  振梁与小文,让我悲伤、想念、常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