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竹梅老翁
竹梅老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3,826
  • 关注人气:2,1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之一)

(2015-01-10 08:06:38)
标签:

父母

钱物

孝道

子女

物质

分类: 散文随笔
    春节就要到了。出门在外却又不打算回家的游子往往会通过不同方式给父母寄去过年礼、拜年钱,然而许多父母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甚至更怀念过去那种“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日子。一位母亲说出了心里话:“要这么多钱物干啥?钱又不会喊娘。”

    是的,现代社会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包括交通拥堵,使许多游子有家不能回。在父母生活有需要时及时接济、生病时给钱医治、过年过节时寄回礼物,这当然是尽孝心、践孝行。与那些屡屡见诸报端的不赡养、不孝敬父母的行为相比,彰显了伦理责任和社会道德的正能量。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作为一种自悟自愿行为,一种精神反哺活动,如果以为给钱给物就是尽孝,孝敬父母与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当今社会,我们不缺乏物质上富有孝德的人,却少有人也能做到精神上的孝。唯钱物以为孝,是对孝道的歪曲和抹杀。

    我们经常说孝顺,其实指的是两层意思:一是物质上的奉养,二是精神上的给予。物质之孝就像一件外衣,使父母身体不再寒冷,生活有保障;精神之孝则如一缕阳光,使父母内心温暖,精神不寂寞。“寒门出孝子”之所以千百年来成为孝道的榜样,就在于“精神之孝”相较“物质之孝”,更能传递孝爱的力量,迸发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

    有社会学家认为,许多父母感叹“钱不会喊娘”,甚至认为钱物尽孝是违背伦理的孝道缺失,是有道理的。父母、子女之情,是一种自然亲情。过去几代人同堂是常事,长辈对晚辈的关怀,晚辈对长辈的关心,都体现在日常行为中。现在基本上从孩子求学开始,除重大节日、活动外,三口之家也很难长时间聚在一起,亲情温情大为降减。一些子女孝敬父母却不注重精神上的抚慰,从某种角度讲,大多数人得了价值观流失、道德观缺失的“社会病”。

    有句谚语是这样说的:“眼睛能看到所有的东西,但看不到它自己。”作为子女,应该深刻反省。即便信息化时代,“键对键”也代替不了“面对面”。有人网上孝心泛滥,祝福的话说了一箩筐,人人是孝子,网友却反讽:“可惜父母不上网。”诗云:“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尘。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怨风尘。”一语道尽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心情。我们是不是记住了“哀哀父母,生我够劳”?有没有把孝敬父母当负担、累赘的情况?真该好好想一想。观言察行,许多人说“没有时间回家”其实是借口,说“拥堵挤不上车”显然是错觉,说“钱少没脸见父母”明明是误判。我们很多人很多时候在应酬着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唯独见了父母就没什么话说。

    传统是活着的从前。好的传统文化都与时代相吻合,都是有生命力的。孝是爱他,更是自爱。尽孝不在钱物,行孝就在眼前。世间万事转头空,切莫等“子欲孝而亲不待”,到那时候再想回报父母,只能泪两行、空喊娘、悔断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