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静其心 养生真谛
(2014-11-19 22:59:34)
标签:
养生休息大脑心神真谛 |
分类: 保健养生 |
|
中医养生特别强调养心调神,并将其列为养生第一要务。然而,在当下纷繁芜杂的信息扰动中,人之“神”常处于易动难静的状态。所以,要真正做到“自静其心”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从思想高度认识清楚,才能克服“心如猿,意如马,动而外驰”的各种干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指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强调人之心神宜静,清静养神特别重要。近年来,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静心之后,大脑中枢又回复到儿童时代的大脑电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了某种“逆转”。
“自静其心”要精神专一、摒除杂念、心无妄用。然而心神之静,不是提倡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是指精神专一、摒除杂念、心无妄用。古人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清代的曹庭栋在总结前人静养思想的基础上,即指出“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正常用心,能“思索求知”,对养神健脑会大有益处;唯“不时御神”,心动太过,精血俱耗,神气失养而不内守,不利于身心健康。
“自静其心”要善于休息。休息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安静休息,使整个大脑彻底休息,进入睡眠或闭目养神,在心神过度疲劳的情况下,这种彻底静息是有益的。另一种是活动性休息,即参加文体活动,使大脑不同的神经元通路网络轮流兴奋和开放,从而使疲劳的那部分得到休息,这是比较积极的休息。运动时大脑还会随之兴奋,脑血管微微扩张,脑细胞活跃度增强,令头脑清晰,心情舒畅,浑身充满活力,心理压力和烦躁烟消云散。文体活动不仅可以消除脑的疲劳,还能增强心血管的机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这些不是睡眠或闭目养神所能代替的。“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这句耳熟能详的箴言其实含有很深的养生道理。
“自静其心”要有相对安静的环境。安静的环境可以减少外界对大脑的刺激和干扰。在喧闹的大街上,身心不容易安静下来,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一个人有时候需要离开一下拥挤的人群,地理上的距离可以产生心理上的距离,产生另一种感觉,另一种情怀,另一种角度。儒家的孟子早说过:“独善其身”。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暂时摆脱浮华喧嚣和无尽的应酬,于身于心都是有好处的。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求“静”,也是古代医家和僧侣们反复实践而得出的养生经验。
总之,“不欲以静”,去躁离烦,方得养生之真谛!让我们记住清代尤乘的《寿世青编》中的一句话:“人多烦我少记,人悸怖我不怒,淡然无为,神气自满,此长生之药。”
前一篇:长寿老人多是忙出来的
后一篇:左顾右盼 保护颈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