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退休年龄是70岁
(2014-11-06 09:45:13)
标签:
徐元梦退休年龄致仕骸骨韦贤 |
分类: 知识窗 |
秦汉沿袭周例,《西汉会要》中的丞相韦贤,七十多岁时,“以老乞骸骨”。皇帝赏赐给他百斤黄金和一处住宅,准许他退休。韦贤成了历史上第一位退休的丞相,开了丞相退休之先河。不过,如果官员身体不好,即使不到70岁,也可以提前退休,有点类似于如今的“内退”。《东汉会要》中就记载了几位因病离职的高级官员,“尚书郑均以病乞骸骨,拜议郎,告归”;“太尉邓彪以疾乞骸骨”……这个时期的退休制度已经基本规范,退休年龄和退休待遇都有了明确的规定。
宋元明朝依然实行的是“七十而致仕”,只是对个别人个别部门稍有例外。
到了清朝,退休年龄一下子提前了10岁,60岁就可以退休了,不过,文官告退,需要上级批准,拿到文件才可以退休。所以,很多人六七十岁也难以退休。清代康、雍、乾三朝元老徐元梦“自以年老衰迈,不能办理刑名事件,疏辞”,但屡请不准。不仅如此,乾隆皇帝还特意下诏:“徐元梦老成望重,虽年逾八旬,未甚衰惫,可照旧供职,量力行之,不必引退。”直到徐元梦84岁卒于任上,才算了事。清朝的武官则“自副将以下,年六十者概予罢斥”,这是因为军营需要朝气、忌讳暮气,要保持强大的战斗力。但这条规定,对提督、总兵之类的高级武官依然不适用,他们都是终身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