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汪曾祺其人

(2014-11-02 09:18:38)
标签:

汪曾祺

马铃薯

不徐不疾

杂家

不精

分类: 老年天地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是真正的杂家,文、诗、书、画,还有戏、吃,无所不通,甚至可以说无所不精。读汪曾祺,恰如听一位看透风云与沧桑的老者把盏闲谈,不徐不疾,娓娓道来。

    汪曾祺的可贵,正在于他的丰富、辽阔,或曰杂。他是真正的杂家,文、诗、书、画,还有戏、吃,无所不通,甚至可以说无所不精。基于此,用任何一种身份、概念论断汪曾祺,都归于徒劳。

    汪曾祺虽杂,却不乱。这归功于他的通达。他被打成右派,还能微笑,显出人生的达观。譬如他在沽源的马铃薯研究站,一个人画马铃薯,这是何其枯燥、孤独的工作,他却视为“神仙过的日子”:画画、写诗,吃马铃薯,“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全国盖无第二人”。

    汪曾祺的通达,我以为最具说服力的案例,是那句“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是他父亲的名言,却为他践履,发扬光大。对于此言,以前体味不深,待我为人父,才渐渐明了,要化去父亲与儿子之间的隐性之墙,除非把人生打通。通达的第二义指写作。汪曾祺的文章,用一个字形容,当是“透”,即“不隔”,古风与现实不隔,文本与生活不隔。《闲录》有一章写到贾平凹,贾曾作诗夸汪曾祺:“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老精”二字,正是不易之论。读汪曾祺,恰如听一位看透风云与沧桑的老者把盏闲谈,不徐不疾,娓娓道来。

    汪曾祺的“不隔”,还表现为对文体的打通。孙郁说:“他同代的人写文章,都太端着架子,小说像小说,散文像散文,好像被贴了标签。”汪曾祺的文章,却无标签的束缚。也许在他眼里,实无文体之分,笔下当顺其自然,直抒胸臆,我手写我心。他总结小说的结构特点:随便。随便,或者说自然,恰是汪曾祺文章的神髓。他的创作谈,都是大白话,从不讲理论。这不是因为不懂理论,懂理论而不讲理论,这才是汪曾祺的高明之处。当然,这注定了汪曾祺在中国文坛只能是异数。           (戚平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龙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