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憾,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
(2014-10-17 18:02:50)
标签:
沈从文
缺憾
口吃
华罗庚
先生
|
分类:
散文随笔
|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就像维纳斯的断臂,不完整,但留给人们许多想象。
唐代诗人李白遭贬,却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田园诗人陶渊明归家,却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著名诗人苏轼贬居,却能“一蓑烟雨任平生”。命运的,仕途的,甚至身体上的缺憾,无论是常人还是大师,都难以逃避。也许正是这种缺憾,铸造了人生的美。
数学大师华罗庚先生,因病左腿残疾,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1931年8月,当华罗庚来到清华园,有关他的身份和生理问题,在教授会上引起了硝烟弥漫的争论。后来,在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先生的支持下,华罗庚当上了算学系的助理员,开始了他在清华大学的生活。在逆境中,华罗庚先生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他的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享誉世界的一代数学大师。
文学大师朱自清先生,上课时有个特点,很少讲个人见解,引用别人的话居多。朱自清先生讲课时,一手拿着讲稿,一手拿着叠起的白手帕,一面讲,一面看讲稿,一面用手帕擦鼻子上的汗珠。他的神色总是很不镇定,面上总是泛着红。他讲的大多援引别人的意见,或是详细地叙述一个新作家的思想与风格。他极少说自己的意见;偶尔说及,也是言语重复,再三斟酌词句,唯恐说溜了一个字,但说不上几句,就觉得已经越出了范围,极不妥当,赶快打住。所讲的,若发现错误,下次上课必严肃地提出更正:“对不起,请原谅我,请你们翻出笔记本改一改。”朱自清先生终生在大学执教,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后来,也成就了不凡的事业。
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说话时有些口吃,往往一句话在黑板上已经写完,他的话还没有讲完。冯先生在清华大学开“古代哲人的人生修养方法”课,首次听讲者达四五百人,第二周减到百余人,第三周只余二三十人,四五周后,竟只有四五人听讲,因为他的口才不堪卒听,一句“学而时习之”的“而”字,要“而”一分多钟。杨振宁说:“冯先生把他的口吃,转化成一个有用的演讲办法。”因为冯先生口吃,所以每当口吃的时候,他都停顿一下,这样一停顿,反倒给听众一个思考他接下来讲什么的机会。也因为口吃,他讲话简要而精辟。
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很难令人满意。沈从文由胡适推荐到大学教书,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沈从文还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这也与他的性格有关。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十分害羞。沈从文先生曾在西南联大教过“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等课程。他的学生汪曾祺回忆道:沈从文只教过小学,对中学大学的课怎么上一点也不懂,讲起来没有系统,而且他还是湘西口音,声音也小。其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沈从文的性格并不妨碍他写作,但作为教师,显然并不十分合适。
缺憾,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因为没有完美,人们才会追求完美,这样我们便会不断进步。所以,把缺憾珍藏在心里,完美便在每个人的脚下舒缓地延伸。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