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写小说的人之所以比写散文的人少,是因为小说这种文体难以驾驭,而散文似乎就要容易得多。大致来说,我们平时写的日记、书信,甚至通告和启事等,都可以算作散文。
事实上,散文这种文体对写作者的局限确实是最小的。到底什么才是散文?一般认为除了一些情节性的虚构作品,除了戏剧和诗以外,大半都可以称作散文——广义的散文。因为散文的范围太大太广了,所以有人曾经提出了“艺术散文”这个概念,认为只有讲究艺术性与文学性的、描绘和抒发性的、结构严谨的记叙文字,才算是“艺术散文”。
这种划分有一定道理,似乎可以看作狭义散文的定义。但是这样的划分有时也会使散文在理解方面,多少偏离了它的本质。因为谋篇之用心、法度之严谨、词藻之讲究,又会在一定程度上背离散文艺术的要旨。自然天成、朴素和真实才是散文的最高境界。历史上留下来的一些散文名篇并不是计划周密的文章,也没有写作“艺术散文”这样的意念,结果却成就了最高的散文艺术。
到底什么才是散文?散文的定义中有必要划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吗?这些都可以重新讨论。如果不加以划分是不是更科学?如果只有好的和不那么好的、优异的和拙劣的散文,这样的区别不是更合理吗?散文史上,有些构思周密的短章美文成为了范本,而另一些似乎不太经意的,或者直接就是为了实用才形成的一些文字,也成了公认的名作。由此可见,“艺术散文”这样的界定虽然用心良好,却实在是有些多余了。
古人的一封辩白申诉信件、一篇自白书、一纸叮嘱后代的言论,都成了代代传诵的美文。它们谈不上是构思精密、文法周备的技术主义范本,它们优异是因为写作者的心胸气度本来就高,文化素养非同一般。一句话,它的好是从生命本源中流淌出来的。
从这方面看,“散文”是什么可能就好谈一些了。它大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些实用文字,也就是说,之所以要写它们,那大半是为了使用的。
说到使用,日记书信讲演之类好理解,那么抒情的、记叙山川风景的文章呢?后者也可以是“使用”的。因为作者的情感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不倾吐不行。这种抒发也是一种“使用”,而且是一种关乎生活和生存的大“使用”。所以说,从实际使用的目的出发形成的一些文字,往往会收获最好的散文。而我们以往对散文的理解正好相反,认为刻意构思出来的散文才是散文的正宗。这是对文学本质意义的曲解。
一些高境界的散文,应该是或大多是业余写作形成的。将散文写作当成一种专门的职业不太好,因为这在具有较高文化素质者那儿,应当是人人必备的一种能力。当然,这也并不是说人人都可以成为散文家,因为他们当中必然有文章高手,有更长于表达的人。
散文写作是整个文学写作的基础。回顾一下,我们在初中时就学习写记叙文了,这就是散文。如果一开始就练习写小说和诗,那会更加不得要领。散文写作就是这样的基础训练,先要用文字把事情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也就是所谓的“文从字顺”。这是很困难的,可以从学习的漫长中看出来。从初中开始就一直写散文,可是直到几十年后,要写出一篇好文章还是那么难。平时说的“文章”,就是指散文。
从大处着眼,人生其实不过是一篇文章而已,有起承转合,有段落,有主题思想,也有开头和结尾。散文与我们的个人生活也许贴得最近了。改变语言方式,可能从写散文入手是最合适的。广义的散文遍布在我们的四周,写作是怎样的,生活就是怎样的。每个人把自己的文字修理得干净了,生活一定会发生改变。当假话、套话、时髦话满天飞时,这个世界肯定不会让人幸福。欺骗总是从语言开始,以受骗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告终。
散文留给我们多少虚构的空间?前面说过,散文是人人都可以运用娴熟的一种文体,那么人人都具有虚构的能力吗?当然是这样。根据写作的进入程度、深度不同,这种虚构的能力也不同。这样,等于说作家要有自己的语言方式,而这种方式是逐步炼成的。与小说的虚构不同的是,散文在事件(情节)人物方面的虚构余地不会太大。因为散文要真实,不能杜撰和编造。但使用自己的语言来记述,这和小说家又是一样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