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乐器中拉弦乐器产生最晚,隋唐时期才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奚琴”的最原始拉弦乐器,它正是现代“二胡”的前身。严格地说,它还只能叫做擦弦乐器,因为最早出现的“奚琴”没有可以拉动的马尾弓,而是用竹片摩擦丝弦发声。据研究,原始的“奚琴”是由当时居住在辽西的奚人所发明。
居住在辽西的奚族是鲜卑族宇文部落的一个支系,叫做库莫奚,隋代把族名简称为奚,奚人接受了弦鼗,并把它改良成为奚琴,于是人们以为它是奚人的民族乐器,如欧阳修就曾有诗句:“奚琴本出奚人乐,奚人弹之双泪落。”
用“弹”字描述奚琴演奏方法恐怕不正确,奚族改良成的“奚琴”,早在唐初就已经用“竹片弦间轧之”技法演奏。到了北宋改用马尾琴弓,成为正式的拉弦乐器。
从和欧阳修同时的陈旸所著《乐书》所绘图来看,“奚琴”琴筒成扁圆形,跟鼗鼓形状很像,有琴杆、琴轴、马尾弓和二根琴弦,但没有千斤。两轴置于琴杆右侧,与现代琴轴的设置相反,汉族现代二胡类乐器中只有广泛流行于福建地区,用于南音、莆田十音等的南音二弦琴轴设置仍是这样。
“二胡”这个名称是近代才出现的,此前都叫胡琴。元代胡琴开始采用琴筒蟒皮蒙面,蟒皮因特殊的组织构成,具有强度大、受气候影响小、色泽鲜明等特点。
《元史》中曾记载:“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可见元代胡琴从演奏到装饰都已和现代二胡相当接近了。
现代的二胡形制在明代基本定型,现存明代尤子求所绘的《麟堂秋宴图》中看到的胡琴,已经出现了唐宋的史料记载中没有的千斤。千斤是琴杆上扣住琴弦的装置,或叫千金,对胡琴的琴弦起固定和切弦的作用,对音准也有一定的影响。
现代中国各地戏曲都可以追根溯源到南宋光宗年间的南戏,经过元末明初的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四大声腔发展而来。其中弋阳腔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戏曲中各地的高腔全都来自弋阳腔,它的配乐伴奏乐器最丰富,已经包括弦乐器,二胡类乐器很可能从那时就开始用于戏曲伴奏。
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戏曲界著名的剧坛两大盟主“南昆北弋”的局面,二胡类乐器就成为重要的戏曲伴奏乐器。
此后,随着戏曲种类的丰富,出现了不同剧种伴奏用的提琴(明清的昆曲)、京胡、京二胡(京剧和汉剧)、板胡(秦腔和豫剧)、梆胡(晋剧)、高胡(粤剧)、椰胡(潮剧)、枕头琴(莆田戏)、马骨琴(壮剧)、牛腿琴(侗戏)等。
此外,各地曲艺使用的有坠胡(河南坠子)、大筒(湖南花鼓)、四胡(蒙古说唱)等,国内还有其它民族的二胡类乐器:马头琴(蒙古族)、冉卜(又叫葫芦胡,壮族)、根卡(藏族)、纳西胡琴、葫芦琴(纳西族)等。
近代大型国乐队中的弦乐声部使用的有二胡、高胡、中胡、革胡等,其中二胡音色柔美抒情,发出的声音极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声。
近代著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扩充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
近代还有一位著名民间二胡演奏家华彦钧(瞎子阿炳),其传世作品有:《听松》《二泉映月》《寒春风曲》。二胡其他优秀的代表性曲目很多,如催人泪下的《江河水》、思绪如潮的《三门峡畅想曲》、宏伟壮丽的《长城随想》和奔腾激昂的《赛马》协奏曲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