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养“浩然之气”
(2014-08-23 10:13:18)分类: 散文随笔 |
李白和杜甫经历了过多的扰烦,这使我们不由得去想:他们如果一生只做写诗这一件事该有多好!这种愿望和要求看起来简单,其实人世间没有谁能够真的做到。“做一件事”并不意味着其他事情都不做,而是指将主要的能量都凝聚和围绕在一个方面,一切都围绕着它、服务于它。
李白和杜甫却用大量的时间去求仙,“干谒”,为基本的生存而奔波,但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两个伟大诗人——他们不是在做许多事情吗?不是很业余吗?
如果说艺术是生命的延伸,是灵魂的投影和反射,那也就只能看生命的质地和能量了。李白和杜甫那些流传千古的辉煌创造就是如此。如果他们过分地在文学上寄托自己的功名心,过分地囿于一个专业一种职业,那将是断然难为的。他们的诗章只是求索真理、奔波生活的副产品。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这个词开始被广泛引用。他的这句话究竟意味着什么,包含着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讲,都得从头细思。怎么才是“善养”?什么才是“浩然之气”?什么才是“气”?怎么“养”?如果真的搞通了这句话的全部意涵,现代人不仅会有力量,而且身体也会更好。在时下这样一个物质主义时代、商业和数字时代,最需要也是最难得的,也许就是怎样蓄养这种“浩然之气”——个体生命与茫茫虚无相连接的含纳与觉悟,如此才会有那样的“气”。孟子自己认为“浩然之气”难以解释,但还是做了解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里除了强调个体与茫茫天地相接之外,还含有“正义”的意思。这种“浩然之气”应该理解为个体生命与宇宙、大自然之间有和谐共振的关系,气息彼此交通,从而获得并保持充盈纯粹正义的气息和能量。这种气息和能量不应该被破坏,但随着现代科技、世俗利害的逼近,我们离那种渺远的虚无、生命的觉悟、潜于心性底层的力量,已经是越来越陌生越来越遥远了。现代人类几乎完全丧失了那种气概。
孟子身处战国时期,那时候一切还比较原始朴素,世界还没有这么喧闹,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要强调养“浩然之气”。可见这种“气”是最不易蓄积,最易流失的。李白和杜甫的那个时期比起现代,喧闹毕竟少多了。他们在应对外界事物的时候也比现代简单多了。他们的简单与朴素,正是他们所拥有的最了不起的一笔财富。我们读他们那些不可思议的诗篇,常常为其壮阔的气魄所震慑,甚至常常产生出一闪之念:世上的伟大诗句已经被他们吟完了,后人大概再也不必尝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