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话家训

(2014-08-20 15:19:44)
标签:

家训

无如之何

子孙

《颜氏家训》

汝曹

分类: 散文随笔

    家训,是古代知识分子对宗族子孙的训诫,有的传授读书治学的经验,有的规定做人处事的准则,情真意切,内容丰富,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家训或许有些生疏了,但“人无廉耻,百事可为”“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格言,你一定不会陌生。这些有名的格言和成语,就出自古人的家训中。

    一个人做文章,只要是预备给自己的子女看的,大抵态度上总比较地诚实,说话也会比较地负责任。家训之类的读物,自古及今之所以受人欢迎,大半由于其态度之严正与言词之恳切。读家训,就如同聆听长者的规劝与教诲,每有耳提面命之感。

    龙伯高和杜季良是后汉时期两个有名的人物。前者廉威厚重,后者任侠尚义。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云:“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这段文章,因编入各种古文选本而流传甚广。其中最有意思的,还是作者对于子侄那种诚恳的态度。他同样的爱重龙伯高、杜季良,却希望他们学这个不学那个,就像计算利害一样,怕学豪侠学不到家而陷于轻薄的危险。

    人皆有家,家有家风。好的家风,离不开成功的家教。古时候,教育的普及程度有限,家庭教育显得特别重要。有文化的人还专门写成家训,用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使他们不至于在社会上跌绊子、摔跟头。

    曾国藩在文集中编家训一卷,对兄弟子侄致意殷勤、苦口婆心,反复叮咛他们“千万忍耐,忍耐千万”,凡事“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而要下一番“困知勉行”功夫。并郑重推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在乱世中写成的,张英的《聪训斋语》是在太平年代写成的。这两本书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言论都很精当,“尔兄弟宜各觅一册,常常阅习”。

    《朱子家训》注重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首即云:“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诸葛亮的《诫子书》则颇有“高大上”的味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但不论是“高大上”还是“小清新”,教诫中无不透露出一片真挚的情感。

    著有《呻吟语》的明代官吏吕坤,他的家训就像一篇寻常谈话。他教给子孙的做人要诀是:“干公道事,做老成人,说实在话,天理先放在头顶上。处人只要个谦逊,居家只要个和平,教子只要个学好,吃穿只要个温饱……才开口便想这话中说不中说,才动身便想这事该做不该做,才接人便想这人该交不该交,才见利便想这物该取不该取,才动怒便想这气该忍不该忍。”

    他教给后代的处世之道是:“处身要俭,与人要丰,见善就行,有过便认。尤可戒者,奢侈一节,令人劳作无益只图看相,强似费了财帛夸俗人眼目……”语直而情深,平实而切要。他官至吏部侍郎,没有给儿孙留下什么,但这金玉之言却胜过万贯家财。

    长者与晚辈,从来有“代沟”一说。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

    明末清初的冯钝吟,其《家戒》小引云:“我无行,少年不自爱,不堪为子弟之法式,然自八九岁读古圣贤之书,至今六十余年,所知不少,更历事故,往往有所悟,每思以所知示之。少年性快,老人谆谆之言非所乐闻,不至头触屏风而睡,亦已足矣。无如之何,笔之于书,或冀有时一读,未必无益也。”

    《颜氏家训》序语也说,同样一句话,有的人就信服,是因为说话者是他们亲近的人;同样一个吩咐,有的人就照办,是因为作出吩咐的是他们所敬服的人。禁绝孩童的淘气,则师友的劝诫,抵不上婢女的指挥;制止兄弟间的内讧,则尧舜的训教,抵不上妻子的劝导。我希望此书被汝辈所信服,不过是希望它胜过婢女对孩童、妻子对丈夫所起的作用而已。

    颜君自信当为子孙所信,冯君却不这样的乐观,似更懂得人情物理。尤其是他最后几句话:“无如之何,笔之于书,或冀有时一读”,说得很是贴近情理,实为写家训最明达的态度。

现在教育普及,子女的教育大都由社会完成,但家庭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家教是万万不可缺少的。置家训一册,既以自读,也推荐给子女,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