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莲花池

(2014-08-19 08:45:31)
标签:

莲花池

西湖

莲花河

水系

北京城

分类: 东西南北
http://bjrb.bjd.com.cn/images/2014-08/19/17/pli4813_b.jpg
http://bjrb.bjd.com.cn/images/2014-08/19/17/pli485_b.jpg

    

    

 

    生命与水息息相关、休戚与共,以致从古时候开始,水与文化之间就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联系。不管是《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还是《论语》里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又或是《老子》里写“上善若水”,甚至连《孙子兵法》这种军事理论书也认为“兵”“水”同形,都不难让我们看出,中国源远流长的水文化。那么,是哪个河、湖孕育着已有3000多年建城史的北京城呢?

    人说,“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的河湖水系历史久远。早在三四千年前,由于永定河的冲击和改道,形成了北京平原的若干湖泊,莲花池就是其中的一个。

    孔子在《礼记》中有关于北京城前身、春秋战国时期燕国都城的选址地——蓟城的记载,“蓟丘之植,植于汶篁。”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有有关蓟城西大湖的介绍:“湖有二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导源流结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 这是最早关于莲花池的文字资料,同时也为我们揭开了供养燕都城的水源地——西湖(莲花池旧名)。不光如此,其中还写道,“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和《礼记》中的记载相吻合,由此推论,早在上古时期,便有莲花池这片水域了。

    公元938年辽太宗将幽州(今广安门一带)定为“幽都府”,辽开泰元年(1012年),改南京幽都府为燕京析津府。据考证,其西城垣在今莲花河一线。想必当时莲花池水系是供应城市用水的一大支柱。12世纪中叶,金灭北宋后,建金中都,为解决护城河与城内宫苑的水源问题,便把发源于西湖的下游小河——洗马沟引入中都城,该河后被称为莲花河。

    那么西湖何以改名为莲花池,又是何时改的呢?史无记载,倒是有这么一个传说。金代第四任皇帝完颜亮喜好种莲赏莲,且在寒冷的上京种植了200株莲花,但未成活。有大臣上言,燕京地暖,适宜栽种,并引申开来迁都一事。迁都燕京后,完颜亮便在西湖栽种了大量的荷花,由此西湖改成了一直沿用至今的名字——莲花池。

    今日之莲花池,沿岸垂柳飘飘,湖中俏荷迎人。晓风拂面,吹来一阵清香;波光映人,候鸟滑翔而过。游人或沿岸漫步,或游船戏水其中。在莲花池东北方向,矗立着雄伟的北京西站。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站客流量早已超出负荷。为缓解北京站的运行,1981年12月初,北京铁路局向铁道部、北京市政府发出了申请建设北京西站的公函。为了节省费用,当时提出的方案之一是占用莲花池,填平土地在上面建西站。北京市领导也就这个问题,责成文物部门研究、征询多位专家意见,各方均认为不妥。其中态度尤为坚决的,是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老先生。老先生多方呼吁,据理力争,强调保护和恢复莲花池的必要性。先生认为,如果没有莲花池,历朝未必会在北京建都。莲花池作为金中都的水源遗址,是北京城的起源。北京正是靠着一个蓟丘,一个西湖,才成长起来的。这个最早的“生命印记”应该保留下来。如果没了,就等于丢了根。经过先生不懈的努力,最终的设计方案将西站主楼往东北方向挪了100米左右,在莲花池东北岸上建起了西站的“京门”。

     清末震钧著《天咫偶闻》卷九这样描写莲花池:“南河泊,俗呼莲花池,在广宁门(今广安门)外石路南。有王姓者,于此植树,起轩亭。有大池广十亩许,红白莲满之,以可泛舟,长夏游人竞集。”由于元大都启用高梁河——积水潭水系和金水河——太液池水系,莲花池水系一直处于荒废状态,水面减小,有一说称其一度成为养鸭场。直至明嘉靖年间,北京修筑外城时,又将莲花河截流,把水引入外城南护城河。如果将清末的莲花池面积与北朝前的西湖面积相比,约为二百分之一。

    1998年莲花池开始恢复建设,2000年12月一期工程完工,开始接待游人。今天的莲花池公园占地面积44.6万平方米,水面面积15万平方米,想来该是比清末的景致更加怡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思考
后一篇:沉默是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