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之道:认识自己和造就自己
(2014-06-10 16:14:27)
标签:
君子人格儒家仁义气质 |
分类: 散文随笔 |
“成人之道”是儒家培养完美的理想人格的学说。《论语》的首末章都是讲君子,意味着《论语》编撰者将造就君子作为儒学在理论和实践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造就自己以认识自己为前提,同时,在造就自己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自己。儒家把这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叫做“为己之学”。
“成人之道”是儒家培养完美的理想人格的方法。人与禽兽的区分有两点:“由仁义行”显出的道德自觉性;“明分使群”是因为礼义避免了因为没有等级所造成的利益纷争,社会由此而成为和谐的整体。
据说有人问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何事最难为?”他回应说:“认识你自己”。儒家则提供了两个角度:类和个体。儒家着眼于前者,强调人禽之辨,以为两者的区别在于精神层面的“由仁义行”和社会层面的“明分使群”。
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人与禽兽之不同,在于前者能通过理性而明察庶物和人伦,于是在行为上是自觉地“由仁义行”,而不是自发地“行仁义”。这是说人禽之别其实是很细微的,那就是否具有道德的自觉,因为动物也存在着某些合乎仁义的道德行为,但这是出自本能的自发;君子与大多数人的不同就在于对此是否具有自觉的认识。
荀子进一步作了这方面的比较:“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强调道德意识(义)使人类有了区别于自然界其它物类的最高价值。
儒家还从社会层面考察了人禽之别。孔子在面对隐士劝说其归隐时,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认为隐士离群索居,和鸟兽就没有两样了。
荀子的“明分使群”更鲜明地指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就是说,礼义把每个个体分为不同等级,并予以相应的名分,避免了因没有等级名分所造成的利益纷争,社会由此成为和谐的整体,具有了支配自然的力量,于是个人才有得以生存,“人之生,不能无群”。由上面可以看到儒家在人是什么的“说明书”上写了两条:人是具有道德意识的存在;人是群体性的社会存在。认识自己是为了造就自己。
这样的两条认识,就为造就君子人格奠定了基础:前者意味着每个人应当成为以内在德性为核心的君子,后者意味着应当在社会群体中造就君子人格。
造就君子人格的途径是“事上磨练”、“变化气质”。前者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即在日用常行中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后者强调的知礼成性则是把礼仪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的德性,后者是前者的过程。
儒家的造就自己,就是把自己培养成合乎理想的人格。其智慧在于提出了把现实性和超越性相结合的君子人格,以及与之相应的造就君子人格的途径:“事上磨练”、“变化气质”。
儒学将圣人和君子作为理想人格。但是,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设定现实中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圣人,是为了强调人格完善的无止境,使人们始终具有超越现实之我的动力。而君子并非完美无缺,但对于过错能勤于反省和勇于改正。君子亦会犯过错,这使其具有平易的现实性品格,但如果没有对圣人人格的向往,就不可能勤于反省和勇于改正。可见,圣人和君子作为理想人格具有互补关系:前者使其具有超越性,由此后者得到了落实;后者使其具有现实性,由此前者得以植根于现实的土壤。可见,君子人格具有现实性和超越性相结合的品格。正是这样的品格决定了造就自己需要“事上磨练”和“变化气质”。
“事上磨练”也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即在日用常行中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每天的日用常行几乎是重复的,然而,如果能够领悟每天所做的同样的事情都有提升人生境界的意义,现实生活就有了不平凡的超越性。这表现了把理想人格的培养落小、落细、落实的智慧:“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君子的造就好比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开始,登高山一定要从近处起步。日用常行的“事上磨练”,是个体“变化气质”的过程。
儒家认为个体的现实人性是有所污染的“气质之性”,因而造就自我必须经历“变化气质”的修养功夫。如何变化气质,宋代的张载说:“自求变化气质”:“知礼成性变化气质”。所谓“自求”,主要是强调意志的自主选择,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也能用意志的力量,保持道德操守,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这对培养民族正气发生了长远的影响。所谓“知礼成性”,就是在每件事上按照礼仪来规范自己,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而习惯成自然,遵守礼仪仿佛成了第二天性,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若自然”。由此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举手投足并不刻意而为,但却合乎礼仪。这意味着礼仪所蕴含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了自我的德性。这里包含的智慧是使理想人格的造就成为自然而然的实践过程。
前一篇:须臾与永恒
后一篇:知行合一: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