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离骚》
(2014-06-02 17:44:25)
标签:
高峰史料报任安书艺术创作远在时尚 |
分类: 老年天地 |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陷楚国的都城郢都,远在汨罗江畔的屈原极其哀伤,写了一首题为《哀郢》的诗,其中有“至今九年而不复”的句子。这就是说,他来到这里已经九年没有回去过了。“九年”也可能是泛指很长的时间。但史料记载,屈原是顷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87年)来到汨罗江畔的,离郢都陷落恰好也是九年。这时他五十三岁。他经由溆浦、长沙而来。这一时间点让我形成了一个“证据链”——
司马迁曾经说,屈原写《离骚》,是在楚怀王时代。后来发觉是搞错了,便在《报任安书》中做了更正。他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最终认定,《离骚》是作者被流放以后的作品。
郭沫若是研究屈原的权威,他细心地发现,《离骚》中有“老冉冉其将至”的话。郭沫若说:“古人七十始称老,屈原必须至少五十岁以上才能说得出(《郭沫若全集·文学篇第五卷328页》)。”因此他断定,《离骚》是屈原流放湘沅时期的作品。
鲁迅的忠实朋友、著名学者台静农说:“就《离骚》内容看来,屈原作此,应在晚年而不在早年”。而屈原是顷襄王二年(公元前297年),因受子兰的谗言而被流放的,学界对此也早有定论。这时他才四十多岁,正当盛年,还不能称为“老”。在流放的前期,流离颠沛,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郭沫若还说过:“像《离骚》这样的长篇大作,在作者必然要有精神上体魄上的相当余裕才能产生。”屈原来到汨罗江畔后,生活才相对安定下来。这时,他才有可能进行艰巨的艺术创作。
既然屈原本人说,他来到这个地方已经九年了,他就有充裕的时间来完成这一鸿篇巨制。
如果这些推断成立,那么,汨罗江南岸的樟树园,很可能就是《离骚》的诞生之地。
屈原的房子临江,出门百十步,就到了河边。也许是一路受到两岸盎然绿色的感染,到了这里,江水出奇的清。站在河岸上,可以看见河底的卵石和沙,还有在水中来回穿梭的鱼儿。房屋旁边的大樟树上,栖息着一群红嘴壳小鸟,总是叽叽喳喳不停地唱着歌。如果有人从树下走过,小鸟就会“卟”地一下飞向半空。只过一会儿,小鸟又会飞回来,继续它们的歌唱。这样美好的环境,最适宜诗人进入他的艺术世界,屈原因此文思泉涌。
关于屈原的身世,他本是古帝高阳的后裔,他的父亲名叫伯庸。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也有自己远大的理想。他希望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但是,官场却是一片黑暗,大家争着往上爬。这些人十分贪婪,巧取豪夺没有个休止——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而掌握国家权力的楚怀王,却是一个昏聩的君王,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可怜君王竟有这般糊涂啊,他始终不了解人民的心愿!
屈原说,他绝不会放弃。虽然前边的路漫长而又遥远啊,他将上下追寻真理——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又说,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目标,即使是去死九回,他也不会后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他同时还说,即使是粉身碎骨,我也不动摇啊,我心中还会有什么畏惧呢——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
创作是一种极其艰苦的精神劳动。当屈原进入了他自己的王国,常常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他褴褛着衣衫,披着凌乱的长发,在江边踯躅而行,一会儿仰天长啸,一会儿俯首低吟。于是,他的政治理想、他的担忧,他的愤懑,他的心灵表白,就在这旷野之上,俯仰之间,形成震古烁今的诗句。
屈原遭遇忧患,忧愁苦闷,因此他把作品题为《离骚》。也许他本人不会估计到《离骚》的价值,司马迁却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作品语言简约精练,意蕴深邃,情志高洁,内容高尚,写的虽然是一些细小事物,其意旨却是博大精深。这样的作品,其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闪耀着绚烂的光芒,必将成为彪炳千秋的杰作!
至于理想的社会到底是怎样的,屈原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但在《离骚》中,他反复提到尧、舜、禹……他希望楚怀王能够以他们为榜样,建设清明政治,建设强大统一的国家。《离骚》同时用形象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他对黑暗的憎恨,对丑恶的鞭挞。平民百姓读了这样的诗,会激起无比的义愤;而统治者读了这样的诗,即使是大权在握,也会感到脊背的嗖嗖凉意!
《离骚》对文学艺术的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诗经》最早是一些民间歌谣,还比较粗糙,经过长时间口口相传,不断吟唱,才日渐完善,因此只能算集体创作。有学者指出,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诗歌,由集体歌唱进入到个人独唱的时代,也树立了文学创作紧密贴近时代的典范。经过两千多年时光的磨洗,时间愈长愈见其光芒。即便是从世界文学史来看,《离骚》也堪称是一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