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谁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在中国,可以说,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杜甫的诗。如果我问你,杜甫的诗美不美,你肯定会说,这个问题还用回答吗?确实,杜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高峰,后世几乎难以逾越。可是,如果回到杜甫生活的唐代中期,在许多名气很大的诗人眼里,杜诗顶多也就是中等偏上水平,没有人觉得如何了不得,更没有人去关心诗人的死活。
元和五年(810),即杜甫去世40年之后,一位当过宰相的诗人元稹,受杜甫之孙杜嗣业之请,为杜甫撰写了《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并序》。在详细论述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之后,元稹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昔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元稹一反盛唐以来长期冷落杜甫、忽视杜诗的社会潮流,第一个勇敢地站出来发出了赞美杜诗的最高音。由于元稹的名望,元稹对杜甫和杜诗的评价不仅为史家所接受,而且也为全社会所接受,奠定了杜甫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诗圣”地位。
元稹对于杜甫、杜诗,其贡献是挽救性的,虽然不能说“无元稹就无杜甫”,但无元稹杜甫啥时能走上圣坛则当另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