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之谜
(2014-05-01 16:28:46)
标签:
关于它上限软骨缺乏症有一种时尚 |
分类: 保健养生 |
维生素D之谜
|
|
1919年,英国医生爱德华·梅兰比首次用动物实验系统地研究佝偻病的成因。当时已发现了维生素A、B1和C三种维生素,佝偻病会不会是缺乏其中的某种维生素导致的呢?梅兰比给患佝偻病的小狗喂富含维生素B1的酵母菌或富含维生素C的橙汁,都没有效果,但是喂富含维生素A的鳕鱼肝油、黄油或牛奶,则能预防佝偻病。梅兰比认为,佝偻病要么是因为缺乏维生素A,要么是缺乏分布与维生素A相似的某种东西引起的。1922年,曾发现维生素A的美国生化学家埃尔默·麦科勒姆用老鼠重复了梅兰比的实验。但是麦科勒知道,如果鱼肝油被氧化,其中的维生素A就会失效,不再具有预防维生素A缺乏症的作用,但是他发现氧化的鱼肝油仍然能够预防老鼠得佝偻病,这就证明了鱼肝油中含有一种新的维生素,这是被发现的第4种维生素,所以被叫做维生素D。
那么为什么晒太阳也能够预防佝偻病呢?1925年德国化学家阿道夫·温道斯证明了皮肤中的胆固醇在阳光的照射下能转化成维生素D,谜团得解。我们现在知道,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把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成胆骨化醇(维生素D3),胆骨化醇由血液送到肝脏,在那里转化成骨化二醇,之后骨化二醇在肾脏转化成骨化三醇。骨化三醇与维生素D受体结合,控制着小肠对钙的吸收,并维持血液中的钙、磷平衡,因此对骨质健康至关重要。
不仅人,其他动物也能在自己合成维生素D,包括长羽毛的鸟类和长毛发的哺乳动物。这些动物分泌油脂到羽毛、毛发上,油脂里的胆固醇在阳光作用下生成维生素D,然后它们通过梳理羽毛、毛发,把维生素D吃了下去。人的祖先号称是“裸猿”,又是生活在阳光充足的热带非洲,本来是不必担心维生素D不足的。等人类迁徙到阳光不那么充足的北方,维生素D缺乏症才成为严重的威胁,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北方人群的肤色渐渐变浅,以便能充分吸取阳光合成维生素D。等到人类穿上了衣服,维生素D缺乏症才又变成了一大威胁。
既然人类能够自身合成维生素D,严格地说它不是维生素。但是这种合成需要阳光的参与,而且只限于阳光中特定波段的紫外线(UVB),如果阳光是透过玻璃射进来的,或者使用了防晒霜,就无法合成。如果不使用防晒霜去晒太阳,又增加了患皮肤癌的风险。所以医学界建议把维生素D当成真的维生素,通过饮食来补充。那么每天应该补充多少维生素D呢?美国医学科学院2011年提出的标准是,0~12个月婴儿每天补充400IU,1~70岁补充600IU,71岁以后补充800IU。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种类不多,只有多脂鱼类、全脂牛奶、鸡蛋、某些种类的蘑菇等,保险的做法是吃维生素D强化食品和口服维生素D制剂,尤其是母乳喂养的婴儿,因为母乳中几乎不含维生素D,一定要补充维生素D制剂(配方奶粉则已添加了维生素D,不必再补)。
很多生物医学专家批评美国医学科学院把维生素D摄入推荐量定得太低。这个摄入量足以预防佝偻病和成年人的软骨症,但是是否足以维持骨质健康?维生素D除了对骨质健康至关重要外,在免疫等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那么这个摄入量是否有助于预防慢性病?很多人相信,摄入大剂量的维生素D能够预防骨质疏松、癌症、心血管疾病、多发性硬化症等多种疾病,但是临床试验的结果还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争议很大。比较被认可的一个结论是,每天口服700~1000IU维生素D的老人,跌倒的风险要比口服安慰剂的低。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如果从饮食中摄入太多,会在体内积蓄,能导致血钙过多等不良反应。如果是人体自己合成维生素D是没有这方面的担忧的,因为一旦维生素D合成过量,人体会将其销毁,不用担心因为晒太阳晒得太久导致维生素D中毒。但是从饮食特别是制剂摄入维生素D就有这方面的危险。那么维生素D摄入的上限应该是多少呢?美国医学科学院原来定的上限是0~12个月婴儿上限1000IU,1岁以后上限2000IU,后来改成0~6个月1000IU,6~12个月1500IU,1~3岁2000IU,4~8岁3000IU,9岁以后4000IU。但还是有生物医学专家批评这个上限定得太低,认为要到10000IU才有风险,美国内分泌协会给成年人定的上限就是10000IU。维生素D的益处和风险,大概是维生素中争论最多的,关于它,还有很多谜有待破解。
前一篇:“算命准”,因为你相信
后一篇:清风长拂 清雅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