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周易 知养生
(2014-03-27 15:18:35)
标签:
周易上下天乐众生爱人时尚 |
分类: 保健养生 |
养生是《周易》与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居于核心地位。真要弄懂了中华养生思想,也就掌握了《周易》与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一种养生文化。
《周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系辞》)。故养生首先是一种愉悦的践履天道的道德行为,是自觉地执行天命的一种责任,同时又是一种高尚的审美活动。天地自然之道、人类道德之道、养生爱物之道,三者是统一的。
儒家认为,爱惜自己的身体是尽孝道,自己身上的一毛一发都为父母所生,敬父母就应当爱身体。健康的身体是施仁行义、报效天下和传宗接代的保证。
《周易》颐卦提出,养生须依靠自己,不能仰赖他人。《颐·彖》说:“养正,则吉也。”意思是,养生是好事,但一定要依从正确之道,才会有好的结果。
何谓养生的正道?“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颐·彖》)。颐卦认为,养生是一个伟大的整体概念,不能单纯从个人的角度去理解,不能把养生仅仅看作是养自己。一个投入养生活动的人,既要养己,又要养人;既要养人,还要养物。养己、养人、养物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比如,推己及人,关心他人之养,也就是养己之德,而养己之德又有益于治气养身。推人及物,泛爱众生,使万物和谐,共存共荣,其结果又有利于养育人类。
人和人之间,人和万物之间,应该树立相互尊重的关系。君子“通天下之志”,不仅为自己的生存创造条件,还考虑他人、他物的生存。不仅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时尊重他人他物的生命。故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自我、他人、万物,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惟有三者都得到很好的养护,我们大家才能很好地生存。所以将养己、养人、养物恰当地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养生,才是合于天德的养生之道。
道德情操高尚为养生之首要,而且直接有益健康。《大学》说:“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胖”,读音盘,指身体安适。意思是人的道德高尚,则心境宽广,神清气爽,从而气血通畅,身体健壮。《易传》也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文言》)。君子行合中道,内怀正德,这使他们精神饱满,心生愉悦,以致四肢强健,事业有成。
我们知道,养出于爱,养生的前提是爱生。所以我们要美化道德情操,把爱己、爱人、爱万物统一起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说“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的道理。
《大学》说:“修身在正其心。”《淮南子》则更明确提出:“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泰族训》)。当然,神重于形并不意味形不重要,生命的理想状态是“形与神俱”,“形神紧抱”。
追求快乐,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权利。易、儒、道认为,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源于践履天道。
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其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其乐何在?圣人“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其乐在得道而与天同也。故《易传》说:“乐天知命,故不忧”(《系辞上》)。
常人往往置身于大化流行之外,以主客对立的眼光看世界,这样就会以一己(或集团)一物的得失来感受忧与乐。这样的忧与乐总会相互缠绕,相伴而生,使人永远摆脱不了烦恼。
道家追求的是没有悲苦忧愁相跟随的长久的快乐。庄子说:“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让王》)。这里所说的穷通,指个人事业的顺与不顺。得道者之乐不在个人有所得,而在自己的行为合于道德,即与天相通,与人及万物相和,故无论穷通,都心安理得而乐。至于具体作为的穷通,就像寒暑风雨循序出现一样,得道之人“心无挂礙”。可见,道家之乐,是高尚的精神之乐,庄子称之为“天乐”。其实,也就是《周易》“乐天知命”之乐,儒家“乐在其中”之乐。
这种快乐观的基础是消除物我对立。把个人与天地、自我与社会、物质与精神视为一个大化流行的整体来对待,就有可能扫清一切烦恼。因为事实上,一切烦恼和绝大部分的不快乐,都来自于精神上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如果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将自我的生命、理想和行为融入宇宙的大化流行,那么人与天地、与他人、与社会、与自我的种种矛盾,就不会在心理上形成滞障,不仅不会引发烦恼,反而会在合于天道的思考与行动中化为一种快乐和享受。
这种快乐不是享受某种结果,不是享受某种对象。只有不困于物相的人,能够与万物为一体的人,才能有这种享受,才能获得真正、持久的快乐。
(戚平然)
何谓养生的正道?“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颐·彖》)。颐卦认为,养生是一个伟大的整体概念,不能单纯从个人的角度去理解,不能把养生仅仅看作是养自己。一个投入养生活动的人,既要养己,又要养人;既要养人,还要养物。养己、养人、养物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比如,推己及人,关心他人之养,也就是养己之德,而养己之德又有益于治气养身。推人及物,泛爱众生,使万物和谐,共存共荣,其结果又有利于养育人类。
人和人之间,人和万物之间,应该树立相互尊重的关系。君子“通天下之志”,不仅为自己的生存创造条件,还考虑他人、他物的生存。不仅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时尊重他人他物的生命。故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自我、他人、万物,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惟有三者都得到很好的养护,我们大家才能很好地生存。所以将养己、养人、养物恰当地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养生,才是合于天德的养生之道。
道德情操高尚为养生之首要,而且直接有益健康。《大学》说:“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胖”,读音盘,指身体安适。意思是人的道德高尚,则心境宽广,神清气爽,从而气血通畅,身体健壮。《易传》也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文言》)。君子行合中道,内怀正德,这使他们精神饱满,心生愉悦,以致四肢强健,事业有成。
我们知道,养出于爱,养生的前提是爱生。所以我们要美化道德情操,把爱己、爱人、爱万物统一起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说“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的道理。
追求快乐,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权利。易、儒、道认为,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源于践履天道。
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其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其乐何在?圣人“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其乐在得道而与天同也。故《易传》说:“乐天知命,故不忧”(《系辞上》)。
常人往往置身于大化流行之外,以主客对立的眼光看世界,这样就会以一己(或集团)一物的得失来感受忧与乐。这样的忧与乐总会相互缠绕,相伴而生,使人永远摆脱不了烦恼。
道家追求的是没有悲苦忧愁相跟随的长久的快乐。庄子说:“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让王》)。这里所说的穷通,指个人事业的顺与不顺。得道者之乐不在个人有所得,而在自己的行为合于道德,即与天相通,与人及万物相和,故无论穷通,都心安理得而乐。至于具体作为的穷通,就像寒暑风雨循序出现一样,得道之人“心无挂礙”。可见,道家之乐,是高尚的精神之乐,庄子称之为“天乐”。其实,也就是《周易》“乐天知命”之乐,儒家“乐在其中”之乐。
这种快乐观的基础是消除物我对立。把个人与天地、自我与社会、物质与精神视为一个大化流行的整体来对待,就有可能扫清一切烦恼。因为事实上,一切烦恼和绝大部分的不快乐,都来自于精神上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如果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将自我的生命、理想和行为融入宇宙的大化流行,那么人与天地、与他人、与社会、与自我的种种矛盾,就不会在心理上形成滞障,不仅不会引发烦恼,反而会在合于天道的思考与行动中化为一种快乐和享受。
这种快乐不是享受某种结果,不是享受某种对象。只有不困于物相的人,能够与万物为一体的人,才能有这种享受,才能获得真正、持久的快乐。
前一篇:这算不算是文化的悲哀?
后一篇:像自己这样生活